- 無障礙模式
- 搜尋
- 網站選單
荃灣
荃灣起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一批上海工業家來港投資並設立紡織工廠。五十年代,荃灣已成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都位於此地...

荃灣

荃灣起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一批上海工業家來港投資並設立紡織工廠。五十年代,荃灣已成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都位於此地...
荃灣人荃灣事
逆境使我更茁壯成長
洪鳳(65歲)
Sally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潮洲家庭,身為家中長姊,她肩負起照顧四位弟妹的責任。自幼聰明的她讀書成績不俗,尤其數學最為標青,曾獲得數學比賽冠軍,父親卻要她外出工作,即使老師特地上門請求,並願意提供獎學金,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心意。11歲她便到工廠工作,然而寶石即使埋在沙裡也會發光,Sally不是渾渾噩噩地上班,相反,她利用工作習得的技藝親自縫製及設計了人生第一件紫色T-shirt,以後這亦成為她其中一項謀生技能。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面對變遷依然活得自在
丘彩珍(76歲)
Vivian是印尼華僑,家中的大家姐,上有一位大哥,下有六位弟妹。11、12歲隨父親舉家移民到香港,在荃灣落腳直至現在。1959年父親在眾安街開了荃灣第一間百貨公司「華僑百貨」:「但其實我哋成家都好唔慣,因為以前做開批發,可能四、五點就可以休息,但而家零售啲數好濕碎,而且仲要十點先可以閂舖。」七、八年後有人看中他們的舖位,他們便賣去,賺了十倍,以所得資金購買更多物業出租予他人,自此收租便成為Vivian生活的一部份。「我其實唔係好鍾意做呢樣嘢㗎,遇到啲好人就易,遇着啲唔順攤嘅人你都咪話唔煩。」Vivian指若是店舖,即使對方不交租,只要通知相關部門,讓執達吏封舖便可收回單位,雖然需時個多兩個月,還是相對容易,但住宅便比較難處理。「試過有次對方擺把牛肉刀喺枱面,話我哋食完飯咪畀你。」聽落場面可怕,氣氛緊張。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回憶是閃亮發光的寶藏
張沃明(77歲)
自出生便住在海壩村的Jacky,見盡荃灣區多年的變遷。憶起兒時舊事,仍歷歷在目。在十兄弟排行中間的他,自言「無王管」。「以前一落雨,千色店、德華公園、仁濟嗰頭因為低窪就會水浸,浸到大人個頭咁高,我哋啲細蚊仔就會去玩水。」他又提及從前荃灣有許多戲院:「兩毫子一張飛,不過我哋通常都抆大人衫尾入去睇,咁就可以免費喇!我仲記得嗰時有《祝英台》、《無頭東宮》......」說時Jacky忍不住嘴角上揚,彷彿霎時間回到舊日那無憂無慮的日子中。不過自他的言談中,還是可以瞥見當年人們的日子過得不易:「細個住石屋,要出到去成條街遠嘅公廁先可以去廁所同沖涼。」提起1963年那段制水日子,Jacky說道:「嗰時四日得一日有水,所以我同阿妹要推架木頭車去排隊拎水,到而家我都記得,每次拎完水嗰日我都餓到要食四碗飯!」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逆境使我更茁壯成長
洪鳳(65歲)
Sally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潮洲家庭,身為家中長姊,她肩負起照顧四位弟妹的責任。自幼聰明的她讀書成績不俗,尤其數學最為標青,曾獲得數學比賽冠軍,父親卻要她外出工作,即使老師特地上門請求,並願意提供獎學金,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心意。11歲她便到工廠工作,然而寶石即使埋在沙裡也會發光,Sally不是渾渾噩噩地上班,相反,她利用工作習得的技藝親自縫製及設計了人生第一件紫色T-shirt,以後這亦成為她其中一項謀生技能。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面對變遷依然活得自在
丘彩珍(76歲)
Vivian是印尼華僑,家中的大家姐,上有一位大哥,下有六位弟妹。11、12歲隨父親舉家移民到香港,在荃灣落腳直至現在。1959年父親在眾安街開了荃灣第一間百貨公司「華僑百貨」:「但其實我哋成家都好唔慣,因為以前做開批發,可能四、五點就可以休息,但而家零售啲數好濕碎,而且仲要十點先可以閂舖。」七、八年後有人看中他們的舖位,他們便賣去,賺了十倍,以所得資金購買更多物業出租予他人,自此收租便成為Vivian生活的一部份。「我其實唔係好鍾意做呢樣嘢㗎,遇到啲好人就易,遇着啲唔順攤嘅人你都咪話唔煩。」Vivian指若是店舖,即使對方不交租,只要通知相關部門,讓執達吏封舖便可收回單位,雖然需時個多兩個月,還是相對容易,但住宅便比較難處理。「試過有次對方擺把牛肉刀喺枱面,話我哋食完飯咪畀你。」聽落場面可怕,氣氛緊張。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回憶是閃亮發光的寶藏
張沃明(77歲)
自出生便住在海壩村的Jacky,見盡荃灣區多年的變遷。憶起兒時舊事,仍歷歷在目。在十兄弟排行中間的他,自言「無王管」。「以前一落雨,千色店、德華公園、仁濟嗰頭因為低窪就會水浸,浸到大人個頭咁高,我哋啲細蚊仔就會去玩水。」他又提及從前荃灣有許多戲院:「兩毫子一張飛,不過我哋通常都抆大人衫尾入去睇,咁就可以免費喇!我仲記得嗰時有《祝英台》、《無頭東宮》......」說時Jacky忍不住嘴角上揚,彷彿霎時間回到舊日那無憂無慮的日子中。不過自他的言談中,還是可以瞥見當年人們的日子過得不易:「細個住石屋,要出到去成條街遠嘅公廁先可以去廁所同沖涼。」提起1963年那段制水日子,Jacky說道:「嗰時四日得一日有水,所以我同阿妹要推架木頭車去排隊拎水,到而家我都記得,每次拎完水嗰日我都餓到要食四碗飯!」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逆境使我更茁壯成長
洪鳳(65歲)
Sally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潮洲家庭,身為家中長姊,她肩負起照顧四位弟妹的責任。自幼聰明的她讀書成績不俗,尤其數學最為標青,曾獲得數學比賽冠軍,父親卻要她外出工作,即使老師特地上門請求,並願意提供獎學金,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心意。11歲她便到工廠工作,然而寶石即使埋在沙裡也會發光,Sally不是渾渾噩噩地上班,相反,她利用工作習得的技藝親自縫製及設計了人生第一件紫色T-shirt,以後這亦成為她其中一項謀生技能。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逆境使我更茁壯成長
洪鳳(65歲)
Sally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潮洲家庭,身為家中長姊,她肩負起照顧四位弟妹的責任。自幼聰明的她讀書成績不俗,尤其數學最為標青,曾獲得數學比賽冠軍,父親卻要她外出工作,即使老師特地上門請求,並願意提供獎學金,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心意。11歲她便到工廠工作,然而寶石即使埋在沙裡也會發光,Sally不是渾渾噩噩地上班,相反,她利用工作習得的技藝親自縫製及設計了人生第一件紫色T-shirt,以後這亦成為她其中一項謀生技能。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面對變遷依然活得自在
丘彩珍(76歲)
Vivian是印尼華僑,家中的大家姐,上有一位大哥,下有六位弟妹。11、12歲隨父親舉家移民到香港,在荃灣落腳直至現在。1959年父親在眾安街開了荃灣第一間百貨公司「華僑百貨」:「但其實我哋成家都好唔慣,因為以前做開批發,可能四、五點就可以休息,但而家零售啲數好濕碎,而且仲要十點先可以閂舖。」七、八年後有人看中他們的舖位,他們便賣去,賺了十倍,以所得資金購買更多物業出租予他人,自此收租便成為Vivian生活的一部份。「我其實唔係好鍾意做呢樣嘢㗎,遇到啲好人就易,遇着啲唔順攤嘅人你都咪話唔煩。」Vivian指若是店舖,即使對方不交租,只要通知相關部門,讓執達吏封舖便可收回單位,雖然需時個多兩個月,還是相對容易,但住宅便比較難處理。「試過有次對方擺把牛肉刀喺枱面,話我哋食完飯咪畀你。」聽落場面可怕,氣氛緊張。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回憶是閃亮發光的寶藏
張沃明(77歲)
自出生便住在海壩村的Jacky,見盡荃灣區多年的變遷。憶起兒時舊事,仍歷歷在目。在十兄弟排行中間的他,自言「無王管」。「以前一落雨,千色店、德華公園、仁濟嗰頭因為低窪就會水浸,浸到大人個頭咁高,我哋啲細蚊仔就會去玩水。」他又提及從前荃灣有許多戲院:「兩毫子一張飛,不過我哋通常都抆大人衫尾入去睇,咁就可以免費喇!我仲記得嗰時有《祝英台》、《無頭東宮》......」說時Jacky忍不住嘴角上揚,彷彿霎時間回到舊日那無憂無慮的日子中。不過自他的言談中,還是可以瞥見當年人們的日子過得不易:「細個住石屋,要出到去成條街遠嘅公廁先可以去廁所同沖涼。」提起1963年那段制水日子,Jacky說道:「嗰時四日得一日有水,所以我同阿妹要推架木頭車去排隊拎水,到而家我都記得,每次拎完水嗰日我都餓到要食四碗飯!」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逆境使我更茁壯成長
洪鳳(65歲)
Sally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潮洲家庭,身為家中長姊,她肩負起照顧四位弟妹的責任。自幼聰明的她讀書成績不俗,尤其數學最為標青,曾獲得數學比賽冠軍,父親卻要她外出工作,即使老師特地上門請求,並願意提供獎學金,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心意。11歲她便到工廠工作,然而寶石即使埋在沙裡也會發光,Sally不是渾渾噩噩地上班,相反,她利用工作習得的技藝親自縫製及設計了人生第一件紫色T-shirt,以後這亦成為她其中一項謀生技能。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面對變遷依然活得自在
丘彩珍(76歲)
Vivian是印尼華僑,家中的大家姐,上有一位大哥,下有六位弟妹。11、12歲隨父親舉家移民到香港,在荃灣落腳直至現在。1959年父親在眾安街開了荃灣第一間百貨公司「華僑百貨」:「但其實我哋成家都好唔慣,因為以前做開批發,可能四、五點就可以休息,但而家零售啲數好濕碎,而且仲要十點先可以閂舖。」七、八年後有人看中他們的舖位,他們便賣去,賺了十倍,以所得資金購買更多物業出租予他人,自此收租便成為Vivian生活的一部份。「我其實唔係好鍾意做呢樣嘢㗎,遇到啲好人就易,遇着啲唔順攤嘅人你都咪話唔煩。」Vivian指若是店舖,即使對方不交租,只要通知相關部門,讓執達吏封舖便可收回單位,雖然需時個多兩個月,還是相對容易,但住宅便比較難處理。「試過有次對方擺把牛肉刀喺枱面,話我哋食完飯咪畀你。」聽落場面可怕,氣氛緊張。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不過幸好這並非Vivian的正職,只是幫忙家業。讀至中五畢業的她是美德小學的老師。「嗰間係天台小學嚟,無好似而家咁明確分年級分科,啲教程都係由校長編排。全校得六至七個老師,共六個班房,每個班動劏開一半,一個課室可能得十零個小朋友,大概按年齡分,大啲嘅呢邊,細嘅嗰邊,一個老師教完呢邊,咪教第二邊,一腳踢㗎。」
在Vivian的成長中,能窺見往日人們生活的點滴。對於荃灣的變遷,她說道:「以前就純樸啲,而家逼狹咗,多好多人。」Vivian的用詞都比較中性,問及她比較喜歡哪個時期的荃灣,她則無所謂地回答:「無話特別喜歡唔喜歡,係咁㗎啦。」大概順勢而活,接受當下正是她能適應生命中種種變化的緣由。
回憶是閃亮發光的寶藏
張沃明(77歲)
自出生便住在海壩村的Jacky,見盡荃灣區多年的變遷。憶起兒時舊事,仍歷歷在目。在十兄弟排行中間的他,自言「無王管」。「以前一落雨,千色店、德華公園、仁濟嗰頭因為低窪就會水浸,浸到大人個頭咁高,我哋啲細蚊仔就會去玩水。」他又提及從前荃灣有許多戲院:「兩毫子一張飛,不過我哋通常都抆大人衫尾入去睇,咁就可以免費喇!我仲記得嗰時有《祝英台》、《無頭東宮》......」說時Jacky忍不住嘴角上揚,彷彿霎時間回到舊日那無憂無慮的日子中。不過自他的言談中,還是可以瞥見當年人們的日子過得不易:「細個住石屋,要出到去成條街遠嘅公廁先可以去廁所同沖涼。」提起1963年那段制水日子,Jacky說道:「嗰時四日得一日有水,所以我同阿妹要推架木頭車去排隊拎水,到而家我都記得,每次拎完水嗰日我都餓到要食四碗飯!」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Jacky畢業後不久便進了政府擔任翻譯工作,做過不同部門,直至退休。24歲在當時很流行的派對中認識了太太。「嗰時係陳寶珠年代,耐唔耐啲人嘅屋企就會舉行party,大家飲下嘢食下嘢又跳下舞咁,我記得嗰時我同太太都好怕羞,到最後嗰三隻舞先一齊跳。我可以話係對佢係一見鍾情,一入到party就留意到佢。」訪問當天坐着輪椅的Jacky彷彿又和太太回到當日的舞池之中。「我發生過好嚴重嘅交通意外,瞓咗足足一個月醫院,再休息咗三個月。」說時他眼濕濕,一切盡在不言中。幸而家人在身邊不離不棄,總算度過最艱難時刻。
現時77歲的Jacky,回顧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看見荃灣的變化。「以前呢度無咁密集,我哋成日周圍去游水同摸蜆。仲有家家戶戶都唔會鎖門,大家互相認識,從來無試過唔見嘢。」他懷念從前的荃灣,或許更懷念舊日那份自由自在的時光。
逆境使我更茁壯成長
洪鳳(65歲)
Sally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潮洲家庭,身為家中長姊,她肩負起照顧四位弟妹的責任。自幼聰明的她讀書成績不俗,尤其數學最為標青,曾獲得數學比賽冠軍,父親卻要她外出工作,即使老師特地上門請求,並願意提供獎學金,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心意。11歲她便到工廠工作,然而寶石即使埋在沙裡也會發光,Sally不是渾渾噩噩地上班,相反,她利用工作習得的技藝親自縫製及設計了人生第一件紫色T-shirt,以後這亦成為她其中一項謀生技能。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14歲時她懇求母親讓她繼續學業,她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抵住了父親的壓力,讓她如願以償。「不過嗰時讀夜校要18歲先讀得,所以我就化濃妝扮大人,仲借埋同姓朋友嘅身份證。」原來以前的身份證只有姓氏,沒有照片也沒有名字,因此可以蒙混過關。半工讀的日子不容易,幸得老師同學互相支持。「我好早就無讀書,所以有啲嘢無學到,但同學會教返我,阿sir仲會係假日無償幫我哋補習。」如今想來,亦甚是溫暖。
Sally 21歲結婚,住在石梨貝的木屋。翌年卻遇上超強颱風安迪,一出家門整個地台竟塌下,木屋恐有倒塌之危。於是夫婦二人攜同未夠兩歲的幼子住了一個月社區會堂,幸而後來終於獲安排入住石圍角公屋。為了方便照顧小孩,Sally在家接洽車衣工作,後來廠房北移,她則學了美容這手藝,一直做到現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Sally除了工作上不斷增值自己,知識上亦未曾懈怠,她不止參與中英劇團的話劇訓練,還報讀了心理學、針灸、普通話等各種課程,近期更與同學一同籌辦了大型社區活動,幫助低收入家庭。她坦言:「我人生最大遺憾就係未能完成中學課程。」然而如今她的高度,早已超過許多人了。
面對荃灣的變動,Sally說各有各好,雖然懷念從前的人情味:「我哋以前街坊會整完嘢食互相share,又會舉行生日會,啲細路而家大咗,就算移咗民去外國,都有聯繫㗎。」,但同時她亦看見發展的好處:「而家好多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好多嘢都先進好多。一個地方係要進步先有競爭力。」就像她的人生,是一直向前望的。
荃灣的歷史
1961年,港府宣布將荃灣發展成新界第一個衛星城市,範圍包括青衣島、葵涌和荔景一帶。為了更好規劃和應對人口增長,於1985年4月劃分成荃灣及葵青區。荃灣古稱「淺灣」,據說因海灣水淺而得名。同時也被戲稱為「賊灣」及「三百錢」,舊日海盜猖獗,傳說經過該地需支付三百過路錢。商船經常在此水域退潮時擱淺,因此有「發達去金山,要死來荃灣」一說。
荃灣起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一批上海工業家來港投資並設立紡織工廠,更聘請了成千工人。五十年代,荃灣已成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都位於此地,並催生了輕工業的發展。重工業方面則不得不提德士古石油庫及配合青衣渡輪碼頭所發展的船運。
荃灣曾有許多客家村落,歷史最悠久的海壩村則於1986年被拆除,改建為現在的賽馬會德華公園。舊有建築變成了公園內的德華展覽廳和環境資源中心,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得以保留。現時成為了不少叔伯閒餘捉棋聊天的好去處,也有不少人在公園內的池塘觀賞魚和烏龜。
被活化的還有1954年建立的南豐紗廠,它曾是香港生產量最高的紡織廠,於2014年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場,保留了不少過去特色及設施,成為文青喜愛的熱門打卡地點。同時南豐紗廠建立了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市民不僅能閒逛購物,還能了解紡織業的歷史。使人懷念的還有荔園遊樂場,它曾是香港規模最大型的遊樂場,直到1997年政府宣佈收回土地作住宅發展,這個曾經充滿無數人士童年歡樂笑聲的地方才關上大門。
荃灣擁有43條行人天橋,連接著20個不同大小的商場,近年被戲稱為「天空之城」,真正翻風落雨也不怕變落湯雞。
至於荃灣的美食,光是四個陂坊(大陂坊、二陂坊、三陂坊和四陂坊)就擁有豐富的潮州菜(打冷)和各式火鍋(如雞煲火鍋)。此外,商場內還有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可供選擇,絕對是一個讓人享受美食解讒的好地方。
荃灣起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一批上海工業家來港投資並設立紡織工廠,更聘請了成千工人。五十年代,荃灣已成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都位於此地,並催生了輕工業的發展。重工業方面則不得不提德士古石油庫及配合青衣渡輪碼頭所發展的船運。
荃灣曾有許多客家村落,歷史最悠久的海壩村則於1986年被拆除,改建為現在的賽馬會德華公園。舊有建築變成了公園內的德華展覽廳和環境資源中心,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得以保留。現時成為了不少叔伯閒餘捉棋聊天的好去處,也有不少人在公園內的池塘觀賞魚和烏龜。
被活化的還有1954年建立的南豐紗廠,它曾是香港生產量最高的紡織廠,於2014年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場,保留了不少過去特色及設施,成為文青喜愛的熱門打卡地點。同時南豐紗廠建立了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市民不僅能閒逛購物,還能了解紡織業的歷史。使人懷念的還有荔園遊樂場,它曾是香港規模最大型的遊樂場,直到1997年政府宣佈收回土地作住宅發展,這個曾經充滿無數人士童年歡樂笑聲的地方才關上大門。
荃灣擁有43條行人天橋,連接著20個不同大小的商場,近年被戲稱為「天空之城」,真正翻風落雨也不怕變落湯雞。
至於荃灣的美食,光是四個陂坊(大陂坊、二陂坊、三陂坊和四陂坊)就擁有豐富的潮州菜(打冷)和各式火鍋(如雞煲火鍋)。此外,商場內還有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可供選擇,絕對是一個讓人享受美食解讒的好地方。
荃灣的歷史
1961年,港府宣布將荃灣發展成新界第一個衛星城市,範圍包括青衣島、葵涌和荔景一帶。為了更好規劃和應對人口增長,於1985年4月劃分成荃灣及葵青區。荃灣古稱「淺灣」,據說因海灣水淺而得名。同時也被戲稱為「賊灣」及「三百錢」,舊日海盜猖獗,傳說經過該地需支付三百過路錢。商船經常在此水域退潮時擱淺,因此有「發達去金山,要死來荃灣」一說。
荃灣起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一批上海工業家來港投資並設立紡織工廠,更聘請了成千工人。五十年代,荃灣已成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都位於此地,並催生了輕工業的發展。重工業方面則不得不提德士古石油庫及配合青衣渡輪碼頭所發展的船運。
荃灣曾有許多客家村落,歷史最悠久的海壩村則於1986年被拆除,改建為現在的賽馬會德華公園。舊有建築變成了公園內的德華展覽廳和環境資源中心,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得以保留。現時成為了不少叔伯閒餘捉棋聊天的好去處,也有不少人在公園內的池塘觀賞魚和烏龜。
被活化的還有1954年建立的南豐紗廠,它曾是香港生產量最高的紡織廠,於2014年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場,保留了不少過去特色及設施,成為文青喜愛的熱門打卡地點。同時南豐紗廠建立了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市民不僅能閒逛購物,還能了解紡織業的歷史。使人懷念的還有荔園遊樂場,它曾是香港規模最大型的遊樂場,直到1997年政府宣佈收回土地作住宅發展,這個曾經充滿無數人士童年歡樂笑聲的地方才關上大門。
荃灣擁有43條行人天橋,連接著20個不同大小的商場,近年被戲稱為「天空之城」,真正翻風落雨也不怕變落湯雞。
至於荃灣的美食,光是四個陂坊(大陂坊、二陂坊、三陂坊和四陂坊)就擁有豐富的潮州菜(打冷)和各式火鍋(如雞煲火鍋)。此外,商場內還有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可供選擇,絕對是一個讓人享受美食解讒的好地方。
荃灣起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一批上海工業家來港投資並設立紡織工廠,更聘請了成千工人。五十年代,荃灣已成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都位於此地,並催生了輕工業的發展。重工業方面則不得不提德士古石油庫及配合青衣渡輪碼頭所發展的船運。
荃灣曾有許多客家村落,歷史最悠久的海壩村則於1986年被拆除,改建為現在的賽馬會德華公園。舊有建築變成了公園內的德華展覽廳和環境資源中心,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得以保留。現時成為了不少叔伯閒餘捉棋聊天的好去處,也有不少人在公園內的池塘觀賞魚和烏龜。
被活化的還有1954年建立的南豐紗廠,它曾是香港生產量最高的紡織廠,於2014年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場,保留了不少過去特色及設施,成為文青喜愛的熱門打卡地點。同時南豐紗廠建立了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市民不僅能閒逛購物,還能了解紡織業的歷史。使人懷念的還有荔園遊樂場,它曾是香港規模最大型的遊樂場,直到1997年政府宣佈收回土地作住宅發展,這個曾經充滿無數人士童年歡樂笑聲的地方才關上大門。
荃灣擁有43條行人天橋,連接著20個不同大小的商場,近年被戲稱為「天空之城」,真正翻風落雨也不怕變落湯雞。
至於荃灣的美食,光是四個陂坊(大陂坊、二陂坊、三陂坊和四陂坊)就擁有豐富的潮州菜(打冷)和各式火鍋(如雞煲火鍋)。此外,商場內還有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可供選擇,絕對是一個讓人享受美食解讒的好地方。
相關劇目
好戲重溫
《海壩前 城門下》
已完結
全港中小學
這裡的曾經有大河,有古村,有農田
這裡曾經是工業重鎮,充斥了紗廠、染廠、製衣廠
這裡有海壩、有城門,或許在守護著甚麼
在這個由天橋連起的天空之城,我們一起聽聽一些著地的荃灣故事。
編劇/導演/戲劇導師:何悅欣
聯合導演:葉君博
佈景設計:顧美玲|服裝設計:趙婉妏|音響設計:易仁浚
演出團體:仁濟醫院方若愚長者鄰舍中心、仁濟醫院楊溫先生夫人長者鄰舍中心
好戲重溫
《海壩前 城門下》
已完結
全港中小學
講荃灣.
學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