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的歷史
大埔古稱「大步」,傳說古時大埔林木茂密,為猛獸聚居之處,故取「大步」趨吉避凶之意,望行者皆能「大步檻過」;另有一說「步」通「埗」字,指水邊之地和碼頭,大步便是大碼頭的意思。
由於毗鄰大步海(現稱吐露港),在南漢時期,大埔曾以採珠業聞名,大步海更得「媚珠池」及「珍珠江」的美稱。直至六百多年後,明朝中葉時,因過度採捕而明詔罷採後,大埔的工業轉以漁農和碗窯製瓷為主,並成為明清的青花瓷重要產地。及後,又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發達的水路交通,而聚集商品貿易往來,成就大埔舊墟。
如今提到大埔墟,基本是指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兩岸的一帶墟市,但你可知歷史上其實曾存在兩個大埔墟?最初大埔墟指由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於十六世紀末建立,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墟市。直至十九世紀末,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文氏因不滿鄧氏壟斷大埔墟,故聯合附近7個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於林村河以南另設墟市──太和市與之抗衡。隨着九廣鐵路於1913年建成的大埔墟火車站選址於太和市,大眾漸漸以「大埔墟」稱呼太和市一帶,而曾經的大埔墟亦改稱為大埔舊墟。
當年大埔的繁榮一時無兩,曾是九廣鐵路沿線唯一設有兩個火車站(大埔滘站及大埔墟站)的地區。除了作為重要的經商之地,亦因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開埠初期,港英政府不單於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更以其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前政務司官邸、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將海水推入吐露港,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淹沒,幾乎徹底摧毀大埔一帶,造成過百人命傷亡,數萬人無家可歸。承接這場戰後最大傷亡的風災,且香港人口日益增加,政府考慮到港九人口已飽和,以及新界發展住宅和工業區的潛力,遂決定填海擴展土地。分別於1974年及1976年興工的大埔工業邨(現大埔創新園)及大元邨便是建在填海地上,為日後的大埔新市鎮打下發展根基。
及後,隨着政府1979年正式將大埔列為新市鎮,1983年新大埔墟火車站啟用,吸引不少港九市區人口的移入,讓大埔重拾昔日光彩。
從大步森林到大埔墟市,大埔歷經一次次的轉型,蛻變成今天近三十萬人安居大埔新市鎮,相信未來面對何種難關,大埔人亦能「大步檻過」。
由於毗鄰大步海(現稱吐露港),在南漢時期,大埔曾以採珠業聞名,大步海更得「媚珠池」及「珍珠江」的美稱。直至六百多年後,明朝中葉時,因過度採捕而明詔罷採後,大埔的工業轉以漁農和碗窯製瓷為主,並成為明清的青花瓷重要產地。及後,又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發達的水路交通,而聚集商品貿易往來,成就大埔舊墟。
如今提到大埔墟,基本是指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兩岸的一帶墟市,但你可知歷史上其實曾存在兩個大埔墟?最初大埔墟指由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於十六世紀末建立,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墟市。直至十九世紀末,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文氏因不滿鄧氏壟斷大埔墟,故聯合附近7個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於林村河以南另設墟市──太和市與之抗衡。隨着九廣鐵路於1913年建成的大埔墟火車站選址於太和市,大眾漸漸以「大埔墟」稱呼太和市一帶,而曾經的大埔墟亦改稱為大埔舊墟。
當年大埔的繁榮一時無兩,曾是九廣鐵路沿線唯一設有兩個火車站(大埔滘站及大埔墟站)的地區。除了作為重要的經商之地,亦因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開埠初期,港英政府不單於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更以其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前政務司官邸、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將海水推入吐露港,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淹沒,幾乎徹底摧毀大埔一帶,造成過百人命傷亡,數萬人無家可歸。承接這場戰後最大傷亡的風災,且香港人口日益增加,政府考慮到港九人口已飽和,以及新界發展住宅和工業區的潛力,遂決定填海擴展土地。分別於1974年及1976年興工的大埔工業邨(現大埔創新園)及大元邨便是建在填海地上,為日後的大埔新市鎮打下發展根基。
及後,隨着政府1979年正式將大埔列為新市鎮,1983年新大埔墟火車站啟用,吸引不少港九市區人口的移入,讓大埔重拾昔日光彩。
從大步森林到大埔墟市,大埔歷經一次次的轉型,蛻變成今天近三十萬人安居大埔新市鎮,相信未來面對何種難關,大埔人亦能「大步檻過」。
大埔的歷史
大埔古稱「大步」,傳說古時大埔林木茂密,為猛獸聚居之處,故取「大步」趨吉避凶之意,望行者皆能「大步檻過」;另有一說「步」通「埗」字,指水邊之地和碼頭,大步便是大碼頭的意思。
由於毗鄰大步海(現稱吐露港),在南漢時期,大埔曾以採珠業聞名,大步海更得「媚珠池」及「珍珠江」的美稱。直至六百多年後,明朝中葉時,因過度採捕而明詔罷採後,大埔的工業轉以漁農和碗窯製瓷為主,並成為明清的青花瓷重要產地。及後,又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發達的水路交通,而聚集商品貿易往來,成就大埔舊墟。
如今提到大埔墟,基本是指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兩岸的一帶墟市,但你可知歷史上其實曾存在兩個大埔墟?最初大埔墟指由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於十六世紀末建立,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墟市。直至十九世紀末,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文氏因不滿鄧氏壟斷大埔墟,故聯合附近7個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於林村河以南另設墟市──太和市與之抗衡。隨着九廣鐵路於1913年建成的大埔墟火車站選址於太和市,大眾漸漸以「大埔墟」稱呼太和市一帶,而曾經的大埔墟亦改稱為大埔舊墟。
當年大埔的繁榮一時無兩,曾是九廣鐵路沿線唯一設有兩個火車站(大埔滘站及大埔墟站)的地區。除了作為重要的經商之地,亦因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開埠初期,港英政府不單於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更以其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前政務司官邸、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將海水推入吐露港,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淹沒,幾乎徹底摧毀大埔一帶,造成過百人命傷亡,數萬人無家可歸。承接這場戰後最大傷亡的風災,且香港人口日益增加,政府考慮到港九人口已飽和,以及新界發展住宅和工業區的潛力,遂決定填海擴展土地。分別於1974年及1976年興工的大埔工業邨(現大埔創新園)及大元邨便是建在填海地上,為日後的大埔新市鎮打下發展根基。
及後,隨着政府1979年正式將大埔列為新市鎮,1983年新大埔墟火車站啟用,吸引不少港九市區人口的移入,讓大埔重拾昔日光彩。
從大步森林到大埔墟市,大埔歷經一次次的轉型,蛻變成今天近三十萬人安居大埔新市鎮,相信未來面對何種難關,大埔人亦能「大步檻過」。
由於毗鄰大步海(現稱吐露港),在南漢時期,大埔曾以採珠業聞名,大步海更得「媚珠池」及「珍珠江」的美稱。直至六百多年後,明朝中葉時,因過度採捕而明詔罷採後,大埔的工業轉以漁農和碗窯製瓷為主,並成為明清的青花瓷重要產地。及後,又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發達的水路交通,而聚集商品貿易往來,成就大埔舊墟。
如今提到大埔墟,基本是指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兩岸的一帶墟市,但你可知歷史上其實曾存在兩個大埔墟?最初大埔墟指由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於十六世紀末建立,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墟市。直至十九世紀末,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文氏因不滿鄧氏壟斷大埔墟,故聯合附近7個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於林村河以南另設墟市──太和市與之抗衡。隨着九廣鐵路於1913年建成的大埔墟火車站選址於太和市,大眾漸漸以「大埔墟」稱呼太和市一帶,而曾經的大埔墟亦改稱為大埔舊墟。
當年大埔的繁榮一時無兩,曾是九廣鐵路沿線唯一設有兩個火車站(大埔滘站及大埔墟站)的地區。除了作為重要的經商之地,亦因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開埠初期,港英政府不單於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更以其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前政務司官邸、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將海水推入吐露港,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淹沒,幾乎徹底摧毀大埔一帶,造成過百人命傷亡,數萬人無家可歸。承接這場戰後最大傷亡的風災,且香港人口日益增加,政府考慮到港九人口已飽和,以及新界發展住宅和工業區的潛力,遂決定填海擴展土地。分別於1974年及1976年興工的大埔工業邨(現大埔創新園)及大元邨便是建在填海地上,為日後的大埔新市鎮打下發展根基。
及後,隨着政府1979年正式將大埔列為新市鎮,1983年新大埔墟火車站啟用,吸引不少港九市區人口的移入,讓大埔重拾昔日光彩。
從大步森林到大埔墟市,大埔歷經一次次的轉型,蛻變成今天近三十萬人安居大埔新市鎮,相信未來面對何種難關,大埔人亦能「大步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