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的歷史
南區位處香港島南部,面向太平洋,是港島四區中覆蓋範圍最廣闊的,約有4000公頃,幾乎佔據了港島的一半空間。香港名字由向來眾說紛紜,最廣為人知的有以下五說。一說是阿群帶路說,相傳英軍登陸香港島赤柱時蜑家婦人陳群帶路,以水上人口音稱自己來自香港。二說是香木說,華南地區種植越南傳來的香木,又稱為「莞香」,港口以運香木出口而著名,因此被稱為香港。三說是香江說,西方商船經過香港島補給,傳說南邊有清甜溪水,命名為香江,香江入海口就被稱為香港。四說是香姑說,女海盜香姑佔據香港島,稱為香姑島,簡稱香島,後來變成香港島。最後一說是紅香爐說,傳聞有紅香爐漂到銅鑼灣天后廟,被稱為紅香爐港,簡稱香港。
南區地勢平坦,1960年代之前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並聚居在赤柱、香港仔和鴨脷洲等沿海地區。根據1961年的人口普查,南區範圍內的漁民人數達到28,000人,佔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在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後,興建了公共房屋如漁光村、石排灣邨和華富邨,使許多漁民上岸定居。一些較富裕的漁民則在鴨脷洲北岸大街定居和開設店鋪。
華富邨是首個引入綜合發展概念的公共屋邨,備有商場、街市、冰室、酒樓、銀行、社區會堂、郵政局、公共圖書館、醫療服務、青年中心等設施,自給自足,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亦是未來六十至八十年代未來新市鎮的試點。然而,由於遠離市中心且交通不便,加上原址是墳場和亂葬崗,最初入住需求並不高。1980年代香港爆發了公屋醜聞,華富邨亦榜上有名,部分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需加設巨型鋼架。2014年,政府宣布重建華富邨,並興建港鐵南港島綫西段,包括華富站,預計2021年動工,2026年通車。
另一漁民選擇落腳的鴨脷洲,至今依舊保留了很多水上人的歷史痕跡,由街渡到洪聖古廟,還有即煮海鮮的大排檔,處處都充滿了漁村風情。幸運的話,還能在海旁吃到水上人獨有的味道鮮甜艇仔粉。沿着鴨脷洲海濱長廊能走到以漁村文化做主題的風之搭公園,無論是打卡還是休息都一流。黃昏時份建議到鴨脷洲大橋散步,能居高臨下包覽避風塘一帶景色,把傳統舢舨、風帆、遊艇及遊覽船等等盡收眼底。
隨著香港經濟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黃竹坑內灣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逐漸填平,成為了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輕工業區。然而,隨著工廠北移和港府推動香港仔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發展,黃竹坑轉型為以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自2010年代起,區內舊工廠大樓逐漸轉變為藝廊、文青咖啡店和藝術工作室,成為新的藝術聚集地。此外,深受旅客喜愛的海洋公園亦座落此區,海洋公園結合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等,深受大人和小孩歡迎。
埋藏在南區市民記憶中的還有於1857年建成於香港仔海旁的夏圃船塢。它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大約在1970年,香港仔船塢才正式關閉,並開始進行填海,建造了南區第一個大型私人屋邨——香港仔中心,其對出海面正是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避風塘,是漁民的避風港之一,每逢風暴襲港,大小不一的船隻便會到避風塘暫避。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這裡更會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常。
最後不得不提及擁有優美海灘的赤柱及其市集。市集上有各種商舖和攤位,出售服裝、紀念品、手工藝品和藝術品等,是市民休閒假日的理想去處。位於赤柱大街有八座相連中式小屋,被稱為「八間屋」,亦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它建於1931年,臨海而建,屬客家建築風格,獲評為歷史建築,現仍有人居住其中,屬於本港少數仍有人居住的歷史建築。
總括而言,南區是一個兼具自然景觀和現代化設施的地區。它擁有美麗的海灘、迷人的漁港、豐富的文化景點和便利的商業中心,是香港島上一個值得探索和欣賞的地方。
南區地勢平坦,1960年代之前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並聚居在赤柱、香港仔和鴨脷洲等沿海地區。根據1961年的人口普查,南區範圍內的漁民人數達到28,000人,佔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在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後,興建了公共房屋如漁光村、石排灣邨和華富邨,使許多漁民上岸定居。一些較富裕的漁民則在鴨脷洲北岸大街定居和開設店鋪。
華富邨是首個引入綜合發展概念的公共屋邨,備有商場、街市、冰室、酒樓、銀行、社區會堂、郵政局、公共圖書館、醫療服務、青年中心等設施,自給自足,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亦是未來六十至八十年代未來新市鎮的試點。然而,由於遠離市中心且交通不便,加上原址是墳場和亂葬崗,最初入住需求並不高。1980年代香港爆發了公屋醜聞,華富邨亦榜上有名,部分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需加設巨型鋼架。2014年,政府宣布重建華富邨,並興建港鐵南港島綫西段,包括華富站,預計2021年動工,2026年通車。
另一漁民選擇落腳的鴨脷洲,至今依舊保留了很多水上人的歷史痕跡,由街渡到洪聖古廟,還有即煮海鮮的大排檔,處處都充滿了漁村風情。幸運的話,還能在海旁吃到水上人獨有的味道鮮甜艇仔粉。沿着鴨脷洲海濱長廊能走到以漁村文化做主題的風之搭公園,無論是打卡還是休息都一流。黃昏時份建議到鴨脷洲大橋散步,能居高臨下包覽避風塘一帶景色,把傳統舢舨、風帆、遊艇及遊覽船等等盡收眼底。
隨著香港經濟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黃竹坑內灣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逐漸填平,成為了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輕工業區。然而,隨著工廠北移和港府推動香港仔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發展,黃竹坑轉型為以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自2010年代起,區內舊工廠大樓逐漸轉變為藝廊、文青咖啡店和藝術工作室,成為新的藝術聚集地。此外,深受旅客喜愛的海洋公園亦座落此區,海洋公園結合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等,深受大人和小孩歡迎。
埋藏在南區市民記憶中的還有於1857年建成於香港仔海旁的夏圃船塢。它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大約在1970年,香港仔船塢才正式關閉,並開始進行填海,建造了南區第一個大型私人屋邨——香港仔中心,其對出海面正是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避風塘,是漁民的避風港之一,每逢風暴襲港,大小不一的船隻便會到避風塘暫避。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這裡更會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常。
最後不得不提及擁有優美海灘的赤柱及其市集。市集上有各種商舖和攤位,出售服裝、紀念品、手工藝品和藝術品等,是市民休閒假日的理想去處。位於赤柱大街有八座相連中式小屋,被稱為「八間屋」,亦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它建於1931年,臨海而建,屬客家建築風格,獲評為歷史建築,現仍有人居住其中,屬於本港少數仍有人居住的歷史建築。
總括而言,南區是一個兼具自然景觀和現代化設施的地區。它擁有美麗的海灘、迷人的漁港、豐富的文化景點和便利的商業中心,是香港島上一個值得探索和欣賞的地方。
南區的歷史
南區位處香港島南部,面向太平洋,是港島四區中覆蓋範圍最廣闊的,約有4000公頃,幾乎佔據了港島的一半空間。香港名字由向來眾說紛紜,最廣為人知的有以下五說。一說是阿群帶路說,相傳英軍登陸香港島赤柱時蜑家婦人陳群帶路,以水上人口音稱自己來自香港。二說是香木說,華南地區種植越南傳來的香木,又稱為「莞香」,港口以運香木出口而著名,因此被稱為香港。三說是香江說,西方商船經過香港島補給,傳說南邊有清甜溪水,命名為香江,香江入海口就被稱為香港。四說是香姑說,女海盜香姑佔據香港島,稱為香姑島,簡稱香島,後來變成香港島。最後一說是紅香爐說,傳聞有紅香爐漂到銅鑼灣天后廟,被稱為紅香爐港,簡稱香港。
南區地勢平坦,1960年代之前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並聚居在赤柱、香港仔和鴨脷洲等沿海地區。根據1961年的人口普查,南區範圍內的漁民人數達到28,000人,佔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在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後,興建了公共房屋如漁光村、石排灣邨和華富邨,使許多漁民上岸定居。一些較富裕的漁民則在鴨脷洲北岸大街定居和開設店鋪。
華富邨是首個引入綜合發展概念的公共屋邨,備有商場、街市、冰室、酒樓、銀行、社區會堂、郵政局、公共圖書館、醫療服務、青年中心等設施,自給自足,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亦是未來六十至八十年代未來新市鎮的試點。然而,由於遠離市中心且交通不便,加上原址是墳場和亂葬崗,最初入住需求並不高。1980年代香港爆發了公屋醜聞,華富邨亦榜上有名,部分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需加設巨型鋼架。2014年,政府宣布重建華富邨,並興建港鐵南港島綫西段,包括華富站,預計2021年動工,2026年通車。
另一漁民選擇落腳的鴨脷洲,至今依舊保留了很多水上人的歷史痕跡,由街渡到洪聖古廟,還有即煮海鮮的大排檔,處處都充滿了漁村風情。幸運的話,還能在海旁吃到水上人獨有的味道鮮甜艇仔粉。沿着鴨脷洲海濱長廊能走到以漁村文化做主題的風之搭公園,無論是打卡還是休息都一流。黃昏時份建議到鴨脷洲大橋散步,能居高臨下包覽避風塘一帶景色,把傳統舢舨、風帆、遊艇及遊覽船等等盡收眼底。
隨著香港經濟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黃竹坑內灣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逐漸填平,成為了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輕工業區。然而,隨著工廠北移和港府推動香港仔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發展,黃竹坑轉型為以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自2010年代起,區內舊工廠大樓逐漸轉變為藝廊、文青咖啡店和藝術工作室,成為新的藝術聚集地。此外,深受旅客喜愛的海洋公園亦座落此區,海洋公園結合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等,深受大人和小孩歡迎。
埋藏在南區市民記憶中的還有於1857年建成於香港仔海旁的夏圃船塢。它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大約在1970年,香港仔船塢才正式關閉,並開始進行填海,建造了南區第一個大型私人屋邨——香港仔中心,其對出海面正是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避風塘,是漁民的避風港之一,每逢風暴襲港,大小不一的船隻便會到避風塘暫避。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這裡更會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常。
最後不得不提及擁有優美海灘的赤柱及其市集。市集上有各種商舖和攤位,出售服裝、紀念品、手工藝品和藝術品等,是市民休閒假日的理想去處。位於赤柱大街有八座相連中式小屋,被稱為「八間屋」,亦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它建於1931年,臨海而建,屬客家建築風格,獲評為歷史建築,現仍有人居住其中,屬於本港少數仍有人居住的歷史建築。
總括而言,南區是一個兼具自然景觀和現代化設施的地區。它擁有美麗的海灘、迷人的漁港、豐富的文化景點和便利的商業中心,是香港島上一個值得探索和欣賞的地方。
南區地勢平坦,1960年代之前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並聚居在赤柱、香港仔和鴨脷洲等沿海地區。根據1961年的人口普查,南區範圍內的漁民人數達到28,000人,佔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在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後,興建了公共房屋如漁光村、石排灣邨和華富邨,使許多漁民上岸定居。一些較富裕的漁民則在鴨脷洲北岸大街定居和開設店鋪。
華富邨是首個引入綜合發展概念的公共屋邨,備有商場、街市、冰室、酒樓、銀行、社區會堂、郵政局、公共圖書館、醫療服務、青年中心等設施,自給自足,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亦是未來六十至八十年代未來新市鎮的試點。然而,由於遠離市中心且交通不便,加上原址是墳場和亂葬崗,最初入住需求並不高。1980年代香港爆發了公屋醜聞,華富邨亦榜上有名,部分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需加設巨型鋼架。2014年,政府宣布重建華富邨,並興建港鐵南港島綫西段,包括華富站,預計2021年動工,2026年通車。
另一漁民選擇落腳的鴨脷洲,至今依舊保留了很多水上人的歷史痕跡,由街渡到洪聖古廟,還有即煮海鮮的大排檔,處處都充滿了漁村風情。幸運的話,還能在海旁吃到水上人獨有的味道鮮甜艇仔粉。沿着鴨脷洲海濱長廊能走到以漁村文化做主題的風之搭公園,無論是打卡還是休息都一流。黃昏時份建議到鴨脷洲大橋散步,能居高臨下包覽避風塘一帶景色,把傳統舢舨、風帆、遊艇及遊覽船等等盡收眼底。
隨著香港經濟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黃竹坑內灣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逐漸填平,成為了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輕工業區。然而,隨著工廠北移和港府推動香港仔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發展,黃竹坑轉型為以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自2010年代起,區內舊工廠大樓逐漸轉變為藝廊、文青咖啡店和藝術工作室,成為新的藝術聚集地。此外,深受旅客喜愛的海洋公園亦座落此區,海洋公園結合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等,深受大人和小孩歡迎。
埋藏在南區市民記憶中的還有於1857年建成於香港仔海旁的夏圃船塢。它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大約在1970年,香港仔船塢才正式關閉,並開始進行填海,建造了南區第一個大型私人屋邨——香港仔中心,其對出海面正是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避風塘,是漁民的避風港之一,每逢風暴襲港,大小不一的船隻便會到避風塘暫避。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這裡更會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常。
最後不得不提及擁有優美海灘的赤柱及其市集。市集上有各種商舖和攤位,出售服裝、紀念品、手工藝品和藝術品等,是市民休閒假日的理想去處。位於赤柱大街有八座相連中式小屋,被稱為「八間屋」,亦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它建於1931年,臨海而建,屬客家建築風格,獲評為歷史建築,現仍有人居住其中,屬於本港少數仍有人居住的歷史建築。
總括而言,南區是一個兼具自然景觀和現代化設施的地區。它擁有美麗的海灘、迷人的漁港、豐富的文化景點和便利的商業中心,是香港島上一個值得探索和欣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