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
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上水圍、粉嶺圍、沙頭角等地至今仍會定期舉行太平清醮,河上鄉於洪聖爺誕則有飄色巡遊...
北區
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上水圍、粉嶺圍、沙頭角等地至今仍會定期舉行太平清醮,河上鄉於洪聖爺誕則有飄色巡遊...
過去成就現在的自己
元悅(61歲)
元悅,原名黃秀英,60歲時她替自己改了這藝名,寓意元氣和喜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如其名,元悅一直朝氣勃勃地和我們分享舊日種種回憶。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藤椅小子成長為春風化雨的老師
劉海昆(63歲)
海昆出生於只有助產士而沒有婦產科醫生的上水留產所。舊時香港出生率高企,醫院未必能為所有小孩接生,故誕生了留產所。此外,醫生多為男人,民風保守的當年不少婦女情願選擇有女助產士的留產所產子。直至1988年,最後一間私人留產所才宣告關閉。居住於上水菜園村,童年時海昆曾幫助大人織藤椅賺取零用錢,每織到一張能有一毫子收入。雖已年代久遠,但談起時記憶似是相當鮮明,海昆開心而鉅細無遺地向旁人講述編織藤椅的技巧與竅門。除此以外,他對於從前開在附近的牛皮廠亦印象深刻,那種剝皮的臭味以及對河水的污染,海昆說時眉頭緊皺,彷彿那種臭味頃刻縈繞在旁。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從前的苦都成了帶甘的回憶
盧達齡(62歲)
不足周歲便搬到北區天平山村居住,一住便是25年。達齡兒時家裡住的是以木棚搭成的白鴿屋,故名思義是從前用來養白鴿的地方,丟空以後他們才搬進去,不用交屋租,只需每年交$100–200的地租。「嗰時成條村得幾家人住,啲草仲高過啲人。」幾戶人家合力除雜草,清潔打掃,開抬道路以供行走。後來村裡逐漸人多了起來,70年代幾乎住滿了人,一些公共設施如公廁亦在大家的貢獻下慢慢完善齊全。那種齊心,不只見於家園,亦存在於達齡的校園生活。「我喺村口嘅惠洲小學讀書,四五年級時學校要擴建,我記得自己同同學一齊幫手搬磚!」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過去成就現在的自己
元悅(61歲)
元悅,原名黃秀英,60歲時她替自己改了這藝名,寓意元氣和喜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如其名,元悅一直朝氣勃勃地和我們分享舊日種種回憶。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藤椅小子成長為春風化雨的老師
劉海昆(63歲)
海昆出生於只有助產士而沒有婦產科醫生的上水留產所。舊時香港出生率高企,醫院未必能為所有小孩接生,故誕生了留產所。此外,醫生多為男人,民風保守的當年不少婦女情願選擇有女助產士的留產所產子。直至1988年,最後一間私人留產所才宣告關閉。居住於上水菜園村,童年時海昆曾幫助大人織藤椅賺取零用錢,每織到一張能有一毫子收入。雖已年代久遠,但談起時記憶似是相當鮮明,海昆開心而鉅細無遺地向旁人講述編織藤椅的技巧與竅門。除此以外,他對於從前開在附近的牛皮廠亦印象深刻,那種剝皮的臭味以及對河水的污染,海昆說時眉頭緊皺,彷彿那種臭味頃刻縈繞在旁。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從前的苦都成了帶甘的回憶
盧達齡(62歲)
不足周歲便搬到北區天平山村居住,一住便是25年。達齡兒時家裡住的是以木棚搭成的白鴿屋,故名思義是從前用來養白鴿的地方,丟空以後他們才搬進去,不用交屋租,只需每年交$100–200的地租。「嗰時成條村得幾家人住,啲草仲高過啲人。」幾戶人家合力除雜草,清潔打掃,開抬道路以供行走。後來村裡逐漸人多了起來,70年代幾乎住滿了人,一些公共設施如公廁亦在大家的貢獻下慢慢完善齊全。那種齊心,不只見於家園,亦存在於達齡的校園生活。「我喺村口嘅惠洲小學讀書,四五年級時學校要擴建,我記得自己同同學一齊幫手搬磚!」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過去成就現在的自己
元悅(61歲)
元悅,原名黃秀英,60歲時她替自己改了這藝名,寓意元氣和喜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如其名,元悅一直朝氣勃勃地和我們分享舊日種種回憶。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過去成就現在的自己
元悅(61歲)
元悅,原名黃秀英,60歲時她替自己改了這藝名,寓意元氣和喜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如其名,元悅一直朝氣勃勃地和我們分享舊日種種回憶。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藤椅小子成長為春風化雨的老師
劉海昆(63歲)
海昆出生於只有助產士而沒有婦產科醫生的上水留產所。舊時香港出生率高企,醫院未必能為所有小孩接生,故誕生了留產所。此外,醫生多為男人,民風保守的當年不少婦女情願選擇有女助產士的留產所產子。直至1988年,最後一間私人留產所才宣告關閉。居住於上水菜園村,童年時海昆曾幫助大人織藤椅賺取零用錢,每織到一張能有一毫子收入。雖已年代久遠,但談起時記憶似是相當鮮明,海昆開心而鉅細無遺地向旁人講述編織藤椅的技巧與竅門。除此以外,他對於從前開在附近的牛皮廠亦印象深刻,那種剝皮的臭味以及對河水的污染,海昆說時眉頭緊皺,彷彿那種臭味頃刻縈繞在旁。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從前的苦都成了帶甘的回憶
盧達齡(62歲)
不足周歲便搬到北區天平山村居住,一住便是25年。達齡兒時家裡住的是以木棚搭成的白鴿屋,故名思義是從前用來養白鴿的地方,丟空以後他們才搬進去,不用交屋租,只需每年交$100–200的地租。「嗰時成條村得幾家人住,啲草仲高過啲人。」幾戶人家合力除雜草,清潔打掃,開抬道路以供行走。後來村裡逐漸人多了起來,70年代幾乎住滿了人,一些公共設施如公廁亦在大家的貢獻下慢慢完善齊全。那種齊心,不只見於家園,亦存在於達齡的校園生活。「我喺村口嘅惠洲小學讀書,四五年級時學校要擴建,我記得自己同同學一齊幫手搬磚!」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過去成就現在的自己
元悅(61歲)
元悅,原名黃秀英,60歲時她替自己改了這藝名,寓意元氣和喜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如其名,元悅一直朝氣勃勃地和我們分享舊日種種回憶。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藤椅小子成長為春風化雨的老師
劉海昆(63歲)
海昆出生於只有助產士而沒有婦產科醫生的上水留產所。舊時香港出生率高企,醫院未必能為所有小孩接生,故誕生了留產所。此外,醫生多為男人,民風保守的當年不少婦女情願選擇有女助產士的留產所產子。直至1988年,最後一間私人留產所才宣告關閉。居住於上水菜園村,童年時海昆曾幫助大人織藤椅賺取零用錢,每織到一張能有一毫子收入。雖已年代久遠,但談起時記憶似是相當鮮明,海昆開心而鉅細無遺地向旁人講述編織藤椅的技巧與竅門。除此以外,他對於從前開在附近的牛皮廠亦印象深刻,那種剝皮的臭味以及對河水的污染,海昆說時眉頭緊皺,彷彿那種臭味頃刻縈繞在旁。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海昆中小學均於北區就讀,直至大學才到香港大學入讀物理系,其後為了感謝母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的栽培,他回去任教了接近四十年,現時亦於北區居住,可謂與北區淵源甚深。彼時能入讀大學,想必是人中之龍,自小聰慧過人,海昆卻笑道:「唔係㗎,嗰時我中二淨係識26個英文字母,默書得3分,連I am都會寫成I is,有時考試就靠出貓度過。」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發展,那麼是發生了何事令這小伙子成績來了個大躍進?他緩緩說起了自己的家庭:「我阿爸原先靠住打工同做生意,都搵落唔少錢,可惜佢沉迷賭博冇晒啲錢,又會打阿媽……」年少的他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靠自身力量改變命運。他到書局買了一本很厚的習作學習英文,每日一篇,漸漸發覺英語原來沒有想像中困難,又發現了圖像思考法,成績因而大大提升。
這幾十年來,海昆見證着北區的發展,沒有為到失去舊時而惋惜失落,相反他從當中看見進步與改善:「以前我哋想買手提電話,要搭成個鐘車出九龍買㗎」。
從前的苦都成了帶甘的回憶
盧達齡(62歲)
不足周歲便搬到北區天平山村居住,一住便是25年。達齡兒時家裡住的是以木棚搭成的白鴿屋,故名思義是從前用來養白鴿的地方,丟空以後他們才搬進去,不用交屋租,只需每年交$100–200的地租。「嗰時成條村得幾家人住,啲草仲高過啲人。」幾戶人家合力除雜草,清潔打掃,開抬道路以供行走。後來村裡逐漸人多了起來,70年代幾乎住滿了人,一些公共設施如公廁亦在大家的貢獻下慢慢完善齊全。那種齊心,不只見於家園,亦存在於達齡的校園生活。「我喺村口嘅惠洲小學讀書,四五年級時學校要擴建,我記得自己同同學一齊幫手搬磚!」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達齡說小時候母親最怕打風落雨的日子,因為脆弱的屋頂往往承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整個飛走,貧窮的家裡無餘錢修葺,母親因而發愁甚至落淚。即使能幸免不失,也要在地上擺放水桶以接住落下的雨水,達齡笑稱其為「桶陣」。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早熟而乖巧,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達齡除了自動自覺讀書外,亦會幫手做家務,更會協助大人做些小手藝以幫補家計。唯一的玩樂可能便是閒時到附近坐擁着亭台樓閣和樹林園景的大型餐飲及娛樂園區的雙龍城酒樓遊玩。達齡說對於小孩而言那裡大概就相等於現在的迪士尼樂園。「李小龍都喺嗰度拍過戲㗎。」她興奮地訴說着,仿如兒時場景歷歷在目。讓達齡唯一感到遺憾的,大概是成績優異的她讀至中五終究因為貧窮和身為女生的關係,無法再深造下去。
直至1985年政府為了發展清拆村莊,他們才舉家搬遷到粉嶺:「嗰時都幾唔開心,因為成條村真係大家一手一腳建立而成。」達齡懷念從前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她亦表示人總要向前望,現在的改變也確實為人們帶來更便利而舒適的生活。
過去成就現在的自己
元悅(61歲)
元悅,原名黃秀英,60歲時她替自己改了這藝名,寓意元氣和喜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如其名,元悅一直朝氣勃勃地和我們分享舊日種種回憶。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我有一個家姐,三個哥哥,出世紙上面個個嘅爸爸媽媽都唔同名!」正當旁人聽到冒汗,心想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家庭,元悅才笑着解釋因為以前的年代,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已能成為公務員,加上人人的廣東話也帶着不同鄉音,因此常常鬧出同一個人最終卻寫上不同名字的烏龍事件。
出生於上水金錢村的元悅,3歲時搬到新成路,其後住在菜園村直至政府清拆。母親在石湖墟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小小年紀的她除了上學外,都會到菜檔幫忙,空閒時則四處走動。「我喺嗰度見識到好多人,感受到只要你勤力,一定有工開。」同一時間,她分享其時不少人喜歡打天九(一種中國骨牌遊戲):「我見住有啲人賭到成副身家都冇。」所以她一直腳踏實地做人,從不賭博。
元悅成績優秀,其中尤以數學科最佳,惜身為女孩子最終亦只能讀到中五出來工作。「其實我媽媽好好,佢頂住其他人嘅閒言閒語都供我讀書,嗰個年代好多人覺得畀個女讀書係浪費錢。」她還分享了一件母親的窩心事:「細個屋企窮,好少有得食雞。每次食,媽媽都會食雞屁股,細個唔明有咩好食,後來家姐同我講返,其實係媽咪想讓畀我哋食多啲肉。」母親的愛盡在不言中。
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喜歡讀書的元悅還是儲錢繼續進修。除此以外,她還看了牙醫及配了眼鏡。原來從前北區沒有正式執業的牙醫,也沒有眼鏡舖,她只能頂着牙痛和近視成長,一直到畢業出了九龍,才開始解決這些「非逼切性」的問題。「嗰時我已經成600度近視。」元悅笑着說所以連追她的男孩其實她亦認不清楚其樣子。
過去的回憶苦樂互滲,但元悅並無埋怨,反倒認為在北區的成長給了她各方面的段練,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她感恩一切的經歷。
北區的歷史
北區是與中國連接在一起的區分,因此三條過境通道即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此處。由於其特殊的邊境位置,早在港英時期已有著重要地位。區內兩個主要城鎮:粉嶺和上水都保有許多完好的歷史遺蹟,包括建於20世紀初的裁判法院、警察局、公務員宿舍和軍營等等。現時北區共有117條鄉村,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了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上水圍、粉嶺圍、沙頭角等地至今仍會定期舉行太平清醮,河上鄉於洪聖爺誕則有飄色巡遊、盆菜宴、粵劇表演以及搶花炮等活動,這些盛事每每吸引不少民眾觀看、同樂。
北區因空曠地方甚多,無法如市區般有高樓大廈聚熱,亦不近海邊有暖海水的空氣調節溫度,因此氣溫總比市區偏低,當市區各人覺得氣溫清涼,北區的朋友大概已覺寒冷,等大家覺得寒冷時,北區朋友已在嚴寒當中。除了天氣,勾起大家印象的大概還有一街都是拖著行李喼的水貨客,根據口述歷史劇《關》的描述,他們總是把皮箱打開攤在地上,把貨物起勁往內塞,行人只能左閃右避。供求之下,藥房於北區更開至成行成市,多年以來,整個現象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生活,使他們苦不堪言。沒想到因疫情緣故,中港封關,再沒有自由行,倒是意外地還區內一片寧靜。香港蔬菜多為進口,但其實本地仍有農夫在用心耕種,像北區便是香港少數仍有農業生產的地區,農作物主要為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等,而塱原則是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濕地,該處有能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此外, 北區還有一幢古色古香的道觀蓬瀛仙館,供善信參拜,遊客參觀。
北區因空曠地方甚多,無法如市區般有高樓大廈聚熱,亦不近海邊有暖海水的空氣調節溫度,因此氣溫總比市區偏低,當市區各人覺得氣溫清涼,北區的朋友大概已覺寒冷,等大家覺得寒冷時,北區朋友已在嚴寒當中。除了天氣,勾起大家印象的大概還有一街都是拖著行李喼的水貨客,根據口述歷史劇《關》的描述,他們總是把皮箱打開攤在地上,把貨物起勁往內塞,行人只能左閃右避。供求之下,藥房於北區更開至成行成市,多年以來,整個現象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生活,使他們苦不堪言。沒想到因疫情緣故,中港封關,再沒有自由行,倒是意外地還區內一片寧靜。香港蔬菜多為進口,但其實本地仍有農夫在用心耕種,像北區便是香港少數仍有農業生產的地區,農作物主要為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等,而塱原則是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濕地,該處有能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此外, 北區還有一幢古色古香的道觀蓬瀛仙館,供善信參拜,遊客參觀。
北區的歷史
北區是與中國連接在一起的區分,因此三條過境通道即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此處。由於其特殊的邊境位置,早在港英時期已有著重要地位。區內兩個主要城鎮:粉嶺和上水都保有許多完好的歷史遺蹟,包括建於20世紀初的裁判法院、警察局、公務員宿舍和軍營等等。現時北區共有117條鄉村,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了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上水圍、粉嶺圍、沙頭角等地至今仍會定期舉行太平清醮,河上鄉於洪聖爺誕則有飄色巡遊、盆菜宴、粵劇表演以及搶花炮等活動,這些盛事每每吸引不少民眾觀看、同樂。
北區因空曠地方甚多,無法如市區般有高樓大廈聚熱,亦不近海邊有暖海水的空氣調節溫度,因此氣溫總比市區偏低,當市區各人覺得氣溫清涼,北區的朋友大概已覺寒冷,等大家覺得寒冷時,北區朋友已在嚴寒當中。除了天氣,勾起大家印象的大概還有一街都是拖著行李喼的水貨客,根據口述歷史劇《關》的描述,他們總是把皮箱打開攤在地上,把貨物起勁往內塞,行人只能左閃右避。供求之下,藥房於北區更開至成行成市,多年以來,整個現象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生活,使他們苦不堪言。沒想到因疫情緣故,中港封關,再沒有自由行,倒是意外地還區內一片寧靜。香港蔬菜多為進口,但其實本地仍有農夫在用心耕種,像北區便是香港少數仍有農業生產的地區,農作物主要為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等,而塱原則是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濕地,該處有能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此外, 北區還有一幢古色古香的道觀蓬瀛仙館,供善信參拜,遊客參觀。
北區因空曠地方甚多,無法如市區般有高樓大廈聚熱,亦不近海邊有暖海水的空氣調節溫度,因此氣溫總比市區偏低,當市區各人覺得氣溫清涼,北區的朋友大概已覺寒冷,等大家覺得寒冷時,北區朋友已在嚴寒當中。除了天氣,勾起大家印象的大概還有一街都是拖著行李喼的水貨客,根據口述歷史劇《關》的描述,他們總是把皮箱打開攤在地上,把貨物起勁往內塞,行人只能左閃右避。供求之下,藥房於北區更開至成行成市,多年以來,整個現象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生活,使他們苦不堪言。沒想到因疫情緣故,中港封關,再沒有自由行,倒是意外地還區內一片寧靜。香港蔬菜多為進口,但其實本地仍有農夫在用心耕種,像北區便是香港少數仍有農業生產的地區,農作物主要為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等,而塱原則是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濕地,該處有能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此外, 北區還有一幢古色古香的道觀蓬瀛仙館,供善信參拜,遊客參觀。
好戲重溫
《關》
已完結
全港中小學
所謂過關,在今天而言只是一張證件以及一段車程,對過去生活在香港最北面的香港人來說,卻是另一番光景。
這邊的老婦汗流浹背地揹着擔挑,帶着滿滿的家當回鄉探親。她不願在悶熱的空氣裏與旁人摩肩接踵,於是踏上火車軌,堅忍地走在崎嶇不平的碎石上。
那邊的先生則是艱難地用力撑開衣袖褲管,試圖穿上多幾條長衫長褲,避免大陸海關扣下送給鄉下親友的新衣裳。所謂過關,是擠擁的車廂,也是混合着汗水和柴油的氣味。
就這樣一步一步,他們從九廣鐵路的那一端,跨過一重又一重的關卡,跨越了他們人生中的邊界。
編劇/導演/戲劇導師:何悅欣
佈景設計:張力行|服裝設計:劉芷欣|音響設計:馮展龍
演出團體:香港東區婦女福利會梁李秀娛長者鄰舍中心
好戲重溫
《關》
已完結
全港中小學
講北區.
學校演出.
免費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