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

葵青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

成長於艱苦更學懂愛人與感恩

黎玉珍(77歲)
玉珍眉目之間有幾分羅蘭姐的優雅氣質與面相,無怪乎身邊人人都以羅蘭稱呼她。玉珍帶點害羞地回應:「我邊有佢咁靚。」然而比起面相,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故事。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成長於艱苦更學懂愛人與感恩

黎玉珍(77歲)
玉珍眉目之間有幾分羅蘭姐的優雅氣質與面相,無怪乎身邊人人都以羅蘭稱呼她。玉珍帶點害羞地回應:「我邊有佢咁靚。」然而比起面相,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故事。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葵青的歷史

葵涌一名最早見於明朝郭棐編撰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而圖內記載的「葵涌」旁有一島嶼名「春花落」,正與青衣島東南方的一個小山峰同名,相信「春花落」是「青衣」的古名。歷史學家蕭國健等推斷最晚在明朝葵青區已有人居住。葵青原屬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年4月1日中分拆出來,現時是新界面積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填海後,多個島嶼如今已不能再被辨認,只剩下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卻也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於2003年共處理了超過12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芳也是填海地之一,位於其中的葵涌廣場更是不少人即使跨區而來也喜歡的流連之地。這個仿如迷宮的舊式商場,有着價廉物美的商品與小食店,遊走當中眼能見盡各種精緻貨品,鼻則能嚐盡不同食物香氣。鄰近的青衣則有不少綠化之地,供市民休憩放鬆。譬如在每年的中秋節,不少住戶便會一家大小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螢光棒,笑聲和小朋友追逐玩樂之聲處處,在這二三十年間更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而佔地廣闊,內有人工瀑布和湖泊的青衣公園更有「港版加拿大湖景」的美譽,皆因在每年 12 月至 2 月公園內的落羽松都會轉紅,公園一片紅葉漫漫、金黃交織,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最後不得不提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的青馬大橋,它是全球第16長的懸索吊橋,除了便予居民交通之利外,晚上燈光亮起,亦是一絕色美景。

葵青的歷史

葵涌一名最早見於明朝郭棐編撰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而圖內記載的「葵涌」旁有一島嶼名「春花落」,正與青衣島東南方的一個小山峰同名,相信「春花落」是「青衣」的古名。歷史學家蕭國健等推斷最晚在明朝葵青區已有人居住。葵青原屬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年4月1日中分拆出來,現時是新界面積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填海後,多個島嶼如今已不能再被辨認,只剩下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卻也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於2003年共處理了超過12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芳也是填海地之一,位於其中的葵涌廣場更是不少人即使跨區而來也喜歡的流連之地。這個仿如迷宮的舊式商場,有着價廉物美的商品與小食店,遊走當中眼能見盡各種精緻貨品,鼻則能嚐盡不同食物香氣。鄰近的青衣則有不少綠化之地,供市民休憩放鬆。譬如在每年的中秋節,不少住戶便會一家大小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螢光棒,笑聲和小朋友追逐玩樂之聲處處,在這二三十年間更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而佔地廣闊,內有人工瀑布和湖泊的青衣公園更有「港版加拿大湖景」的美譽,皆因在每年 12 月至 2 月公園內的落羽松都會轉紅,公園一片紅葉漫漫、金黃交織,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最後不得不提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的青馬大橋,它是全球第16長的懸索吊橋,除了便予居民交通之利外,晚上燈光亮起,亦是一絕色美景。

好戲重溫

《鐵銹時光》

已完結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葵涌和青衣的鐵銹角落,瀰漫着工廠、漁村、海灣的舊日味道。二十多名老居民,帶我們回到葵青的過去,回到光鮮都市之前的真實回憶,回到那曾經三尖八角、大情大性的老香港。


編劇/導演/戲劇導師:蕭俊傑

佈景設計:顧美玲|服裝設計:胡民輝|燈光設計:歐陽翰奇|音響設計:梁思樺

演出團體: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福安堂耆趣天地


$150

  • 中英能量粉團plus:85折優惠
  • 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75
  • 所有優惠不能同時使用
  •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演出長約1.5小時

粵語演出|適合6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好戲重溫

《鐵銹時光》

已完結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講葵青
社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