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模式
- 搜尋
- 網站選單
葵青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

葵青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
葵青人葵青事
見盡社區奇事盡責幫忙的好員警
梁泉(73歲)
面容硬朗,連坐姿也堅挺直立的梁泉過去是警察,在貪污成風的七十年代出學堂,卻堅決拒絕收取贓款。「我唔理其他人㗎,淨係做自己嘢。」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是被發配邊疆——在西營盤的醫院值班。「呢個位同守水塘差唔多,冇乜嘢做亦唔使旨意有得升。」但他說正好樂得清靜。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梁泉的處境得以改善,漸漸能到任不同崗位。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成長於艱苦更學懂愛人與感恩
黎玉珍(77歲)
玉珍眉目之間有幾分羅蘭姐的優雅氣質與面相,無怪乎身邊人人都以羅蘭稱呼她。玉珍帶點害羞地回應:「我邊有佢咁靚。」然而比起面相,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故事。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奮發向上的小女工為自己開啟了白領之門
劉建珍(70歲)
建珍洋名為Melody,席間笑說自己貪玩,若年輕時沒有加入工會聯誼跳舞,可能便會在外學壞。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見盡社區奇事盡責幫忙的好員警
梁泉(73歲)
面容硬朗,連坐姿也堅挺直立的梁泉過去是警察,在貪污成風的七十年代出學堂,卻堅決拒絕收取贓款。「我唔理其他人㗎,淨係做自己嘢。」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是被發配邊疆——在西營盤的醫院值班。「呢個位同守水塘差唔多,冇乜嘢做亦唔使旨意有得升。」但他說正好樂得清靜。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梁泉的處境得以改善,漸漸能到任不同崗位。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成長於艱苦更學懂愛人與感恩
黎玉珍(77歲)
玉珍眉目之間有幾分羅蘭姐的優雅氣質與面相,無怪乎身邊人人都以羅蘭稱呼她。玉珍帶點害羞地回應:「我邊有佢咁靚。」然而比起面相,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故事。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奮發向上的小女工為自己開啟了白領之門
劉建珍(70歲)
建珍洋名為Melody,席間笑說自己貪玩,若年輕時沒有加入工會聯誼跳舞,可能便會在外學壞。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見盡社區奇事盡責幫忙的好員警
梁泉(73歲)
面容硬朗,連坐姿也堅挺直立的梁泉過去是警察,在貪污成風的七十年代出學堂,卻堅決拒絕收取贓款。「我唔理其他人㗎,淨係做自己嘢。」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是被發配邊疆——在西營盤的醫院值班。「呢個位同守水塘差唔多,冇乜嘢做亦唔使旨意有得升。」但他說正好樂得清靜。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梁泉的處境得以改善,漸漸能到任不同崗位。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見盡社區奇事盡責幫忙的好員警
梁泉(73歲)
面容硬朗,連坐姿也堅挺直立的梁泉過去是警察,在貪污成風的七十年代出學堂,卻堅決拒絕收取贓款。「我唔理其他人㗎,淨係做自己嘢。」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是被發配邊疆——在西營盤的醫院值班。「呢個位同守水塘差唔多,冇乜嘢做亦唔使旨意有得升。」但他說正好樂得清靜。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梁泉的處境得以改善,漸漸能到任不同崗位。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成長於艱苦更學懂愛人與感恩
黎玉珍(77歲)
玉珍眉目之間有幾分羅蘭姐的優雅氣質與面相,無怪乎身邊人人都以羅蘭稱呼她。玉珍帶點害羞地回應:「我邊有佢咁靚。」然而比起面相,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故事。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奮發向上的小女工為自己開啟了白領之門
劉建珍(70歲)
建珍洋名為Melody,席間笑說自己貪玩,若年輕時沒有加入工會聯誼跳舞,可能便會在外學壞。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見盡社區奇事盡責幫忙的好員警
梁泉(73歲)
面容硬朗,連坐姿也堅挺直立的梁泉過去是警察,在貪污成風的七十年代出學堂,卻堅決拒絕收取贓款。「我唔理其他人㗎,淨係做自己嘢。」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是被發配邊疆——在西營盤的醫院值班。「呢個位同守水塘差唔多,冇乜嘢做亦唔使旨意有得升。」但他說正好樂得清靜。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梁泉的處境得以改善,漸漸能到任不同崗位。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成長於艱苦更學懂愛人與感恩
黎玉珍(77歲)
玉珍眉目之間有幾分羅蘭姐的優雅氣質與面相,無怪乎身邊人人都以羅蘭稱呼她。玉珍帶點害羞地回應:「我邊有佢咁靚。」然而比起面相,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故事。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玉珍成長於海上,父親做拖船業務,每每由青衣把舊船拖到葵涌拆卸,再送往長沙灣販賣。名義上雖說是太子女,事實上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的她經常要落手落腳幫忙,忙碌的父母亦無暇分心神照顧子女。「每年我都跌一兩次落水㗎,有啲小朋友真係因為噉冇咗。不過我好彩,次次都有人見到撈返上嚟。」她又提到在9歲時瀕死的經歷:「嗰次我發燒,燒到手腳都甩皮,啲鄰居提我父母真係要帶我睇醫生,先避過一劫。後來發現原來係心瓣發炎,一直影響到而家心臟都有問題。」玉珍分享,那個年代生活不易,大人都忙於「搵食」,小孩只能天生天養。「更加唔好講讀書,我記得阿爸食飯嗰時話:『紅衫魚煎定煮你話事,讀書就唔到你』。」少年時期過得刻苦,卻讓玉珍更懂為人父母,愛惜子女:「我話過,就算食腐乳通菜,都會供我啲仔女讀書!」
22歲時玉珍結婚,陪同丈夫一起到中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工作,一直到1978年才回流香港生活。玉珍先在葵芳生活了十多年,後來搬到麗瑤邨又住了十多年,最終於1999年遷入長安邨,居住至今。「都見證住呢區好大變化,起咗好多高樓大廈,以前新都會廣場、葵青劇院一帶都係海嚟,同埋青衣未有青衣城。」
面對種種變化,玉珍喜歡也感恩,笑着說:「而家好好多,以前住喺海上,打風好驚㗎,颱風溫黛吹襲嗰年,真係吹到船都爛。」
奮發向上的小女工為自己開啟了白領之門
劉建珍(70歲)
建珍洋名為Melody,席間笑說自己貪玩,若年輕時沒有加入工會聯誼跳舞,可能便會在外學壞。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建珍於香港出生,沒有與大陸的父母同住,而是交由婆婆與舅父照顧,後來婆婆去世,她在17歲時便與同事在土瓜灣合租單位:「兩個工廠妹一齊住,都幾開心㗎!」她13歲起外出工作,跟師傅學習「連盤」(把毛衣不同的部分連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件衣服再出貨):「嗰時好好賺㗎,不過會有淡季。」為了令收入更穩定,數年後建珍再學習了另一手藝「織布」,其後更成為組長,還開始接觸文書工作。「我讀到小學六年班㗎咋,不過好鍾意睇故仔書,即係啲武俠小說,就不知不覺識多咗字,人哋又教下我點做,慢慢學囉。」建珍不只好學,更會動腦筋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有一年我喺間做鈕嘅公司返工,個老闆好犀利,所有嘢都記入腦,但其他人未必可以咁,我就建議不如整個樣板出嚟,方便大家溝通同工作。」正因建珍時時思考,才讓她從小小的女工,最終晉身至管理層。
建珍20歲時結婚,與丈夫先在荃灣的三棟屋居住,不久遷拆,搬到了青衣,直到如今。青衣盛載了建珍許多回憶:「記得以前返夜班,日頭梗係想抖,但兩個女成日會唔記得帶功課,又要預時間買餸煮飯,行嗰條10分鐘嘅斜路,真係好深刻。」建珍亦在這裡與丈夫離異,她難過卻沒有頹喪,反而開啟了自己第二人生——開始了追星之旅。
「我好鍾意木村拓哉,特別欣賞佢唔認輸嘅性格,為咗佢我可以特登飛去日本。」談起木村時,建珍雙眼充滿了亮光。疫情前,建珍年年都會親身到日本觀看木村的演出,更試過一年飛四次。不僅如此,她更為了偶像學日文。那份追星的熱情,相信比起如今的Mirror粉絲也過之而無不及。而她對木村的愛可見於以下驚人的發言:「木村上鏡唔靚!」正當在場人士無不訝異於俊俏如雕塑的木村怎會落得如此評價,建珍續說:「佢真人靚好多!」眾人立時會心微笑。女兒看見母親的活力,在經濟和心靈上亦大大力支持母親,堪稱佳話。
見盡社區奇事盡責幫忙的好員警
梁泉(73歲)
面容硬朗,連坐姿也堅挺直立的梁泉過去是警察,在貪污成風的七十年代出學堂,卻堅決拒絕收取贓款。「我唔理其他人㗎,淨係做自己嘢。」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是被發配邊疆——在西營盤的醫院值班。「呢個位同守水塘差唔多,冇乜嘢做亦唔使旨意有得升。」但他說正好樂得清靜。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梁泉的處境得以改善,漸漸能到任不同崗位。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1978年,梁泉被派到葵青區的警署。「當時對呢個區印象好陌生,我之前多數喺港島做嘢,新界就淨係留過喺大埔約一年,都係相對靜嘅區域。嚟咗之後發覺呢度每日都好多事發生:打劫、打交、黑社會乜都齊,最多係毒品,好忙好多嘢做。」梁泉分析葵青區如此品流複雜,可能與當時的人缺乏教育及多為低下階層的緣故。
一直被投閒置散的梁泉找到了發揮所長的機會,除卻盡警察的職份外,還會花心機幫助遇到的每一個個案:「舊時未有社工,唔似而家分得好開,有咩就轉介,以前差人會做埋社工嗰份。」譬如不少父母會帶同不聽話的子女前來警署,希望「阿sir」幫忙管教;又有家暴或虐兒的個案,需要警察介入家庭之中充當和事佬。甚麼奇形怪狀的事都會遇上:「某日有個太太嚟到喊苦喊忽,我哋好緊張以為咩事,原來係佢老公寧願同隻狗女瞓,都唔肯同佢同床。我哋唯有車個太太返去,再勸下佢老公,盡下人事。」不過梁泉遇到最多的還是吸毒者,他總會勸他們:「吸毒唔平㗎,廿幾蚊先得一粒,你食隻雞都叫有益呀。」
雖事隔多年,但梁泉指在葵青區工作的日子讓他學懂了處理各種光怪陸離的事,增強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於他日後的在職生涯相當有益。
葵青的歷史
葵涌一名最早見於明朝郭棐編撰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而圖內記載的「葵涌」旁有一島嶼名「春花落」,正與青衣島東南方的一個小山峰同名,相信「春花落」是「青衣」的古名。歷史學家蕭國健等推斷最晚在明朝葵青區已有人居住。葵青原屬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年4月1日中分拆出來,現時是新界面積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填海後,多個島嶼如今已不能再被辨認,只剩下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卻也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於2003年共處理了超過12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芳也是填海地之一,位於其中的葵涌廣場更是不少人即使跨區而來也喜歡的流連之地。這個仿如迷宮的舊式商場,有着價廉物美的商品與小食店,遊走當中眼能見盡各種精緻貨品,鼻則能嚐盡不同食物香氣。鄰近的青衣則有不少綠化之地,供市民休憩放鬆。譬如在每年的中秋節,不少住戶便會一家大小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螢光棒,笑聲和小朋友追逐玩樂之聲處處,在這二三十年間更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而佔地廣闊,內有人工瀑布和湖泊的青衣公園更有「港版加拿大湖景」的美譽,皆因在每年 12 月至 2 月公園內的落羽松都會轉紅,公園一片紅葉漫漫、金黃交織,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最後不得不提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的青馬大橋,它是全球第16長的懸索吊橋,除了便予居民交通之利外,晚上燈光亮起,亦是一絕色美景。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於2003年共處理了超過12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芳也是填海地之一,位於其中的葵涌廣場更是不少人即使跨區而來也喜歡的流連之地。這個仿如迷宮的舊式商場,有着價廉物美的商品與小食店,遊走當中眼能見盡各種精緻貨品,鼻則能嚐盡不同食物香氣。鄰近的青衣則有不少綠化之地,供市民休憩放鬆。譬如在每年的中秋節,不少住戶便會一家大小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螢光棒,笑聲和小朋友追逐玩樂之聲處處,在這二三十年間更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而佔地廣闊,內有人工瀑布和湖泊的青衣公園更有「港版加拿大湖景」的美譽,皆因在每年 12 月至 2 月公園內的落羽松都會轉紅,公園一片紅葉漫漫、金黃交織,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最後不得不提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的青馬大橋,它是全球第16長的懸索吊橋,除了便予居民交通之利外,晚上燈光亮起,亦是一絕色美景。
葵青的歷史
葵涌一名最早見於明朝郭棐編撰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而圖內記載的「葵涌」旁有一島嶼名「春花落」,正與青衣島東南方的一個小山峰同名,相信「春花落」是「青衣」的古名。歷史學家蕭國健等推斷最晚在明朝葵青區已有人居住。葵青原屬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年4月1日中分拆出來,現時是新界面積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填海後,多個島嶼如今已不能再被辨認,只剩下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卻也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於2003年共處理了超過12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芳也是填海地之一,位於其中的葵涌廣場更是不少人即使跨區而來也喜歡的流連之地。這個仿如迷宮的舊式商場,有着價廉物美的商品與小食店,遊走當中眼能見盡各種精緻貨品,鼻則能嚐盡不同食物香氣。鄰近的青衣則有不少綠化之地,供市民休憩放鬆。譬如在每年的中秋節,不少住戶便會一家大小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螢光棒,笑聲和小朋友追逐玩樂之聲處處,在這二三十年間更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而佔地廣闊,內有人工瀑布和湖泊的青衣公園更有「港版加拿大湖景」的美譽,皆因在每年 12 月至 2 月公園內的落羽松都會轉紅,公園一片紅葉漫漫、金黃交織,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最後不得不提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的青馬大橋,它是全球第16長的懸索吊橋,除了便予居民交通之利外,晚上燈光亮起,亦是一絕色美景。
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正由填海而來,這個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貨櫃、總是不懈地運作的碼頭,是全世界第三大繁忙的貨櫃港口,於2003年共處理了超過12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芳也是填海地之一,位於其中的葵涌廣場更是不少人即使跨區而來也喜歡的流連之地。這個仿如迷宮的舊式商場,有着價廉物美的商品與小食店,遊走當中眼能見盡各種精緻貨品,鼻則能嚐盡不同食物香氣。鄰近的青衣則有不少綠化之地,供市民休憩放鬆。譬如在每年的中秋節,不少住戶便會一家大小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螢光棒,笑聲和小朋友追逐玩樂之聲處處,在這二三十年間更成了約定俗成的傳統。而佔地廣闊,內有人工瀑布和湖泊的青衣公園更有「港版加拿大湖景」的美譽,皆因在每年 12 月至 2 月公園內的落羽松都會轉紅,公園一片紅葉漫漫、金黃交織,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最後不得不提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的青馬大橋,它是全球第16長的懸索吊橋,除了便予居民交通之利外,晚上燈光亮起,亦是一絕色美景。
相關劇目
好戲重溫
《鐵銹時光》
已完結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葵涌和青衣的鐵銹角落,瀰漫着工廠、漁村、海灣的舊日味道。二十多名老居民,帶我們回到葵青的過去,回到光鮮都市之前的真實回憶,回到那曾經三尖八角、大情大性的老香港。
編劇/導演/戲劇導師:蕭俊傑
佈景設計:顧美玲|服裝設計:胡民輝|燈光設計:歐陽翰奇|音響設計:梁思樺
演出團體: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福安堂耆趣天地
$150
- 中英能量粉團plus:85折優惠
- 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75
- 所有優惠不能同時使用
-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演出長約1.5小時
粵語演出|適合6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好戲重溫
《鐵銹時光》
已完結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講葵青.
社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