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區探討
沙田
跳到內容
主頁
八區探討
劇目詳情
研究計劃
關於我們
長者中心招募
投票結果
主頁
八區探討
中上環
北角
大嶼山
沙田
油尖旺
深水埗
紅磡
觀塘
劇目詳情
研究計劃
關於我們
長者中心招募
投票結果
中英劇團
ACT to GIVE
高對比模式
大
中
小
搜尋
暫停播放圖片
自動播放圖片
沙田
地區背景
那些故事
當區節目
加入我們
沙田
沙田區是新界東的一個新市鎮,曾被稱為「瀝源」,取名自城門河昔日清澈見底的河水,後來用以命名沙田及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瀝源邨。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填海,延長城門河並沿着河的兩邊發展,結合了住宅、工業和商業用地,人口超過65萬人,為全港十八區之冠,當中六成半居於公共房屋內,亦有48條原居民鄉村。
收起
打開
隨着新市鎮發展,往日的住宅、熙來攘往的食肆、懷舊的雜貨店等搖身一變,成為新城市廣場。你可會知道城門河上亦曾上演過煙花匯演?1984年,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進駐沙田,花費百萬放煙花,是當時沙田區的一大盛事,河畔萬人空巷。1997年金融風暴,八佰伴未敵衝擊而告別香港,成為沙田街坊一個絢麗的集體回憶。
沙田人沙田事
上一個
下一個
精選
故事
芽菜女皇
收起
打開
葉鳳琼(84歲)
一頭雪白銀絲,笑容燦爛的鳯姐,住在大圍道風山木屋32年,好天曬,落雨淋!每天黃昏都要挽着滿滿的兩大袋子,走在回家的斜坡路上,好不容易。1993 年終獲配錦龍苑,有電梯歸家,推門一刻:「從未試過咁歡喜呀!」說着重現由心笑出來的喜悅。
鳳姐以前在大圍靠種芽菜養活一家人,從前芽菜坑在現在的大圍明渠附近,「當年用咗百幾蚊租地種芽菜,種好就運去油麻地新填地街賣,租檔口成千幾蚊,啲芽菜發得靚,好受歡迎!」住進馬鞍山初期,交通仍未盡完善,要經火炭路走過翠榕橋才可轉車出九龍,入住錦龍苑一年後才有87D巴士,2004 年尾才有馬鐵,現在當然去哪裏都方便了。
以芽菜養活了四子一女的鳳姐現在已快快樂樂享清福:每天清晨先耍一套十八式八段錦,再帶領一眾拳友耍六通拳,星期一練太極扇、星期二演話劇、星期六唱粵曲──「喜歡唱但就弊在有東莞口音!」笑嘻嘻的並不用執著。
上一個
下一個
平淡的幸福
收起
打開
張玉賢(65歲)
1981年,玉賢入住乙明邨,是第一代搬入沙田新市鎮的居民,搬進來時博康邨尚未竣工。同區的威爾斯親王醫院於1982年才正式啟用,沙田運動場則在1983年才落成。「當年甚麼設施都未有,搬入新界,好荒蕪。」
最難忘入伙那天初生的大女兒才剛12朝,被包租婆逼遷,新屋裝修還未弄妥便匆匆入伙。入院生產一刻,丈夫剛到房署取鎖匙,忙得團團轉,自己尚在坐月子,唯有用一個大紙箱當嬰兒床,就這樣搬進沙田。「街坊經過瞧一瞧,還以為紙箱裏是洋娃娃呢!」手抱未滿月女兒找醫生診治,要走到沙角邨才有兩間診所。
難忘的還有城門河上的燦爛煙花,1984年,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開張放煙花,站在街上看,全區封路,萬人空巷。「記得當時博康邨仲未有路行過去新城市廣場,放完煙花之後先至起座橋。」做了幾十年家庭主婦,見證沙田區的變化,樓群愈來愈密,人愈來愈多。
平淡一生,步入晚年後卻發掘不少興趣,現在閒時唱唱粵曲、做做戲,享受站在台上發光發亮。積累的戲癮源於參加口述歷史劇計劃,如今已參演過《沙田四世代》、《遺失城門河畔》,對接下來的演出,亦十分期待。
上一個
下一個
清風歲月
收起
打開
王美芳(61歲)
年輕的芳芳像艘逐浪飛船,黃金歲月都在沙田度過。
八十年代組織了青春的小家庭後,為幫補家計,芳芳曾挺着七、八個月的大肚子,推着滿車厚重的牛仔褲,由黃大仙走到新蒲崗街頭擺賣,又曾經在尖沙咀連卡佛百貨公司工作,後又轉到屯門八佰伴的知名精品店任售貨員。
芳芳一直期盼可以搬進環境清新的屋苑安居。直到1993年,願望終於成真。那年抽到馬鞍山居屋錦龍苑的興奮心情,相信跟現時中籤的幸運兒不相上下,她亦在此繼續其逐浪之旅。
安居以後,芳芳到友人的美容店工作,開始修讀美容課程並考取美容師資格,再踏上創業之路。芳芳在富安花園商場地舖開設美容中心,因妹妹住在富安花園,經常到訪。屋苑旁有條大水坑村,當年馬鐵尚未竣工,三面環山自成一隅,有種大城小鎮的韻味。生意滔滔,晃眼四年,店舖被大幅加租,縱有擴展的能力,但節節上升的租金,實在預算之外。顧客群中,多是新貴階層,經不起炒賣股票樓房考驗,加上回歸後吹起羅湖城消費「平靚正」之風,迎來千禧之際,芳芳遂決定先停一停,到外面看一看,踏足歐洲。
回港後,這艘逐浪飛船決定專心照顧家庭,選擇泊岸。人生有不同的階段,儘管次序有點亂,把穩舵,總能感受到清風拂面的愉悅。
×
×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