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

油尖旺區位於九龍半島的西南邊,雖然拼合了油麻地、尖沙嘴和旺角三個商業重地和旅遊熱點,卻是全港面積最小的行政區,當中只有海富苑一個公共屋邨,其餘皆為私人屋苑。油尖旺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有多個受歡迎的大型購物商場,包括朗豪坊和海港城等,亦有多所學校及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的公營醫院,交通方便快捷,自然成為旅客最常到訪的熱門旅遊地區。

其中油麻地是九龍最早期發展的華人社區之一,名字源於位於廟街的天后廟。天后廟舊時稱為「蔴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繩的地方,後來不少經營桐油(用作補給漁船)及麻纜商店亦於區內設立,故改稱為「油蔴地」(油麻地)。
油尖旺相片
收起
打開
油麻地早年交通方便,成了當時的商業中心,但當旺角和尖沙咀發展一日千里時,油麻地的光輝漸轉黯淡,卻為油尖旺街坊保留了一些舊式情懷和集體回憶。果欄、戲院、舊餐室等這些老香港的碎片,仍屹立於社區之內。有着「廣州式騎樓」的唐樓群建築藏於喧鬧街道後面,榕樹頭(即天后廟前的「大笪地」)昔日歌舞昇平的熱鬧景況轉到旁邊的廟街,與舊式茶樓、傳統手工藝老店等,一同延續下去。

油尖旺人油尖旺事

精選
故事
童工歲月
收起
打開
何達賢(69 歲)
達賢與油尖旺可算是結下半生緣。1962 年唸高小時父親離世,身為長子的他,為了幫補家計無奈輟學,被母親安排到上海街的製衣廠當童工。當年油麻地有很多山寨式工場,普遍聘用童工做跑腿雜務。最初,月薪60元全交母親,半年後又轉跟母親學機織毛衣,到十六、七歲,月薪有近四百元。他難忘隨母親去九龍錶行,買了人生第一隻手錶,標價108元的「總統型」雷達錶。當時公餘下午茶可以去元州街東龍大廈的茶廳聽唱曲,連同一盅兩件不過兩蚊。休息時常去彌敦道的凱聲、普慶、倫敦戲院看電影,如《碧血長天》、《北非諜影》、《亂世佳人》等西片。倫敦戲院現已成倫敦廣場,普慶戲院如今則是逸東酒店及普慶廣場。

那年代,戲曲與電影已是達賢的最佳娛樂。惟公餘時,他對回歸校園依舊念念不忘,重續書緣的初心不泯。他晚間持續進修,兼顧工作與家庭,經多年努力不懈,終取得兩個碩士學位。半生奮鬥歷程中不經意成為區內工業變遷的見證者——八十年代,工廠北移,加上政府推出九年免費教育,社會已再沒有十五歲以下童工。
天台屋精神
收起
打開
黃慶桓(79 歲)
1977 年慶桓一家五口來港,住油麻地天台屋。初來港,抬頭望彌敦道的麗星大廈,樓高18 層,比大部份樓宇要高要光鮮。「次次打風都唔敢瞓!唯有等天光。」1979年8月初荷貝襲港期間,單是油麻地就有16間天台屋被吹倒。剛勉強收拾好,隨後一個月又來兩個颱風。風雨去又來,全家整個月都在緊張狀態:屋頂飛脫、廚房碗碟四散、蔗渣板牆晃動,一家置身水舞間,只能勉力讓三個孩子避到最乾爽的角落。

八十、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他在國內所獲的大專學歷不被承認,便唯有放下身段,奮力工作改善生活,同時兼做三四份工:白天為燒味加工場跟車送貨,晚上在親戚店舖做會計,兼到醉酒灣海產廠房工作;九十年代上午轉在股票公司做交收員,下午及晚上皆不同兼差。「曾經為咗慳幾蚊車費,每日收工後由農圃道經理工學院同埋軍營行路返油麻地。」

雖然不是土生港人,卻同樣有一份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暴雨狂風,早慣了,再強的風總會轉向,平靜下來。
天使的告白
收起
打開
岑浩德(68 歲)
退休前為廣華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病房護士長,人稱德德。母親是舊時代裏少數的中學畢業生,十分重視兒女的教育,更堅持女兒都應該多讀書,「煲水都唔使做,讀好書就得。」德德在五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從小到大都名列前茅,偏偏在會考一役失手。
德德迷惘又不甘心,毅然投考警隊,受訓半年後,成為一位「紅膊頭」師姐。1969 年某天,她正在大街上執勤,碰見親戚驚訝:「咦!阿德,乜你當差呀?」那些年,「當差」沒有頭上光環。此後,德德決心再戰會考,兩年後以優異成績考上護士學校。在警隊兩年半的訓練,為她往後的人生打下紮實的根基,她還因而結識了丈夫,成就了一生的幸福。
畢業後,德德在廣華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工作,需日夜輪班,「有三個女兒,分別只有兩歲、六歲、八歲,工人又要走,唯有轉做長期通宵班,朝早收工返屋企自己湊女。」兩肩扛起家庭事業,感恩有丈夫執手同行。這少睡多勞的媽媽,畢竟並不是鐵造的,曾試過因退化性關節炎而坐了三個月輪椅,幸好之後能完全康復過來。

五十歲那年,德德的母親中風,全身癱瘓。與兄弟姊妹協議後,德德將母親接回何文田街的家裏悉心照料。她按病情需要,聘用兩名工人協助按時扶抱、轉身、換片,置有奶液輸送機、氧氣機、吸痰機丶生理監視器等,甚至連病人起重機及輪椅爬樓梯機亦一應俱備,家中一角儼然如深切治療病房。「感恩能夠為社會貢獻專業,又可以所學回饋至親。」伺候臥病的母親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歷程,整整12 年,絕對是菽水承歡的親身示範。

辛勤獻壯歲,精彩享頤年,正是德德大半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