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區探討
北角
跳到內容
主頁
八區探討
劇目詳情
研究計劃
關於我們
長者中心招募
投票結果
主頁
八區探討
中上環
北角
大嶼山
沙田
油尖旺
深水埗
紅磡
觀塘
劇目詳情
研究計劃
關於我們
長者中心招募
投票結果
中英劇團
ACT to GIVE
高對比模式
大
中
小
搜尋
暫停播放圖片
自動播放圖片
北角
地區背景
那些故事
當區節目
加入我們
北角
北角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屬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北角的名字在開埠後才出現。英軍佔領港島初期,他們派員在船艦測量港島北部海岸。當時測量人員以測量點找出最北端突出的岬角,而將此地命名為North Point(北角)。1945年的地圖顯示,當時政府劃的北角位置等同現今七姊妹道一帶。
收起
打開
北角被視為港島區中最草根、最地道的小社區之一,居民自給自足,看似寧靜和諧。其實,北角亦曾有因暴動而一片混亂的時候。1967年,缺水、貪污、房屋、醫療等各種民生問題令社會民怨四起。四月,新蒲崗大有街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掀起六七暴動的序幕。工人持續罷工及示威,癱瘓整個香港,俗稱「菠蘿」的土製炸彈隨處可見。有「小福建」之稱的北角當時為左派基地,事件僵持至年尾,港英政府派出英軍,出動戰艦、直昇機包圍左翼分子匿藏的大廈,展開拘捕,才平定暴動。時任總督戴麟趾及後來的麥理浩以此為鑑,推動多項政策改善民生,為今日香港的繁華景象奠定基礎。
北角人北角事
上一個
下一個
精選
故事
金葉愛漫遊
收起
打開
梁金葉(60 歲)
六七暴動時,金葉只有八歲,才上小學。那時大人們都神色凝重,收音機廣播新聞時聲量特高,人人默不作聲、全神貫注地聽。大哥糴米,抬了好重的兩個麻包袋回家,比自己還要高。金葉把一切看在眼裏,感覺到有甚麼好像不同了。聽到街上傳來轟隆隆,她曾一度以為是爆竹聲。更有好幾個晚上,警察巡樓的腳步聲十分急促……這些往事,金葉從來沒有問起,但一直未敢忘記。
縱有哀傷記憶,在金葉眼中,北角仍是處處可愛。她愛乘電車漫遊北角,皆因喜歡看海觀浪,又常在北角碼頭旁邊蹓躂,看艇家在小船上擺賣一盤盤的海鮮,裝在膠袋內的魚蝦鮮活繃跳,艇家用長叉子把海鮮遞給顧客,十分有趣。碼頭附近的大牌檔鑊氣沖天,香氣煞是誘人……上海館子的豆漿、窩貼,鮮製豆腐花,樸實卻吸引,今天難以再嚐那味道。
要數最愛,還是多彩多姿的馬寶道,花式布料配件繁多,簡直是金葉的天堂。她初中時得到母親首肯,先後跑去英皇道的楚儀裁剪學校和靈思時裝學院學裁剪:度身出樣、買布車縫,由一件背心、一條半截裙開始,各式便裝、晚裝及婚紗都學會做,並獲聘到時裝學院開設在灣仔的工場當車間指導,隨後轉到時裝廠工作,負責製作時裝樣版,「老闆每次都掛我做的那批在最前排,訂單經銷歐美市場。」
婚後,金葉被眼疾纏繞半生,既然事情不能改變,就改變自己的心境——接受它,克服它。今日,帶着如銀鈴的笑聲,依然愛蒲北角,逍遙在森林和原野之間。
上一個
下一個
情繫丹拿話當年
收起
打開
阮卓城(90 歲)
卓城哥年輕時是中環珠寶店售貨員,他於1991年搬入北角,情繫北角丹拿花園,愛她清幽繁鬧兩兼善。看着旁邊的丹拿山邨拆卸後建成富貴長者屋,外望繼園街的新建豪宅,當年那份內街的恬靜已消失在時代的洪流裏。
當年,六七暴動遍地菠蘿,卓城哥目睹整條街被炸成熏黑,回想起由灣仔春園街步行至中環上班的一段路,「行,最緊要睇路。」差錯步,恐性命不保!間中幾個街坊同擠白牌車……有工開有飯開已算幸運。「我們這一代,走過中日戰爭、香港淪陷、六七暴動、九七回歸、金融風暴……高高低低都走過……」當下每天,他現已悠然享受人生中的黃金歲月。敬業大半生,在中環見盡富貴繁華,一雙手伸出來沒戴上半件首飾,最豐富的都盛載在生命裏。
上一個
下一個
五洲大廈煉就五彩人生
收起
打開
羅行豹(73 歲)
出生於上海家庭,兩歲隨父母來港,16歲舉家由九龍搬到北角新落成、當年港九最高的五洲大廈。父親為傳統上海裁縫師傅,以手工精細馳名,自設的裁縫工場有千餘呎,共五房兩廳,屬前舖後居,最難忘大堂升降機那簇新的自動門。
師承嚴父,豹哥從事裁縫工作,日復日、年中無休,只能於清晨藉游泳緩解工作疲勞,後更因此當上游泳教練,一教便教到現在。活力充沛的豹哥「周身刀、張張利」,除了泳會工作外,他又與父、弟在北角渣華道開店販賣牙科材料。
成家立業,都在北角。現在豹哥尚未言休,笑言店舖專賣「假嘢」,樂得做個自由的真老闆。
説起已移居外地的兒子從事潛水相關的工作,豹哥嘴角泛起的一絲淺笑,微溫帶甜,教人想像出一段綠水英姿的親子片段……
英皇道上的五洲大廈,見證了了豹哥的五彩人生。大半生都住在這大廈,終在數年前遷出。捨得搬離這家,卻捨不得離開北角,於區內新居住下,依舊穿梭於北角既多元化又熱鬧的小區中。
×
×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