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

大嶼山位於香港西南面,是本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等仍未落成時,大嶼山的居民只能乘搭渡輪及街渡等前往香港市區,而北大嶼山新市鎮和香港迪士尼樂園更進一步推動大嶼山的發展。然而,大嶼山仍是一個擁有優良自然景貌的地方,香港第二和第三高的鳳凰山及大東山皆位於島上,而很多香港獨有物種亦棲息於大嶼山,包括為人熟悉且全球瀕危的盧氏小樹蛙,而著名且討人喜歡的中華白海豚,亦出沒於赤臘角對出海面。
大嶼山相片
收起
打開
提起大嶼山,年輕一代大概只會想起機場、昂坪和迪士尼樂園,其悠久歷史卻鮮為人知。早在石器時代,大嶼山已有人類居住過的痕跡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進攻大嶼山,東江游擊隊及山賊皆同時影響着大嶼山居民的生活。戰後, 香港政府開展大嶼山石壁鄉及石壁水塘的工程,不少居民轉到水塘工作,令上下嶺皮村的農田日漸荒廢,後發展成今日的逸東邨。大嶼山居民歷經戰爭和社會動盪,靠着一雙手的努力,守望相助,一同建設和守護家園,令大嶼山終成為一個集結繁華鬧市與優美風光的島嶼。

大嶼山人大嶼山事

精選
故事
山蔭閒情
收起
打開
李家鳳(60歲)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北大嶼山已逐步發展成新市鎮,隨着港鐵東涌線及機場快線相繼通車,昔日山林阡陌亦逐漸褪色。上下嶺皮村的農田日漸荒廢,千禧年後改建成今日的逸東邨。

因為房屋署的推介,加上丈夫在機場上班,2005年春,家鳳一家搬進逸東邨。入伙前,夫婦倆曾認真地探索過此處——以陌生的眼睛看千禧新市鎮的山蔭閒情。四月天清晨,夫婦倆從東涌逸東邨,經沙咀頭侯王古廟,徒步前往大澳。

廟前大片青草地映入眼簾,迎東涌灣沿海邊前進,入䃟頭村見一排古老瓦頂石屋,走過沙螺灣村、深石村,一路上風和日麗;突然一陣驟雨,走斜路借深石亭暫歇,之後再走過深屈灣,見雜草泥灘;隨山徑前行又豁然開朗,驀地風起一陣陣,似秋意微涼;見嶼北界碑、大澳在望時,他倆已經寒意透背,即哆嗦着加快腳步到棚屋區祭過「五臟廟」……只消一天,便經歷了四時風景。

當日的探索之旅,今稱作東澳古道。家中窗外望到東涌大小砲台的家鳳,現在還義務當導賞員,帶領一對對陌生的眼睛,感受這山蔭閒情。
青天大道任我行
收起
打開
葉桂珍(65歲)
2006 年由市區搬入逸東邨,珍珍可算是這新市鎮的「開荒牛」。當時的她正值人生下半場開始,住在東涌,首要適應的是交通時間,外出見朋友或購物往往要比住市區時多加一小時的車程。初搬進來時,她每月平均花一天的時間出九龍購買生活所需;今時今日,有屋苑配套設施以及大型商場,東涌人的生活質素豈可同日而語。

後來珍珍在社區中心結識到志同道合的義工,才知道了一些東涌的舊日故事--物質匱乏的年代,雪梨紙已是上佳的廁紙,令珍珍回想起自己帶孩子時是尿布時代,竟幸運地沒洗過一片尿布,因為有能幹的家姑代勞……

無論是日治時期,還是六、七十年代的動盪歲月,東涌砲台在這偏遠地區也有她的歷史角色。行山的時候,往往踏着點點舊日的足跡。

酷愛青山獨行的珍珍,在晨光初現時,沿上下嶺皮信步直走到羅漢寺,在涼亭稍息後,又沿路折返。輕鬆來回三小時,又是一天好開始。
不期而遇
收起
打開
何麗芬(71歲)
麗芬2007 年初搬到逸東邨,晚飯後從窗外望,只有冷清,沒亮着燈的單位還真不少,有些座數10樓以下都仿似沒人住的……初來甫到,在家裏悶得連秒針的滴答聲都聽得一清二楚,每天有打發不完的時間,唯有練書法、聽舊歌,更一度於清晨五時乘車回青衣舊居找老友練太極去。

現在已經習慣了在東涌生活的麗芬,經常相約行山友一行五六人,早晨七八時從東涌馬灣新村出發,徒步走上黃龍坑道,邊行邊拔野藤。一次,回程途中遇到蛇,尺餘長啡色的半透明幼長身軀,突然閃身入草叢,叫大夥兒都嚇一跳!又一回結隊到上下嶺皮村探訪原居民,村口有警員拿着樹枝指向一條蛇,牠竟然動也不動,像隔空點穴似的 ……這些都是住在東涌,因接近郊野才會有的有趣經歷。

除了邊走邊拔野藤,麗芬跟行山友人還會在黃龍石澗處收集山水,帶到山上澆灌一株大樹。豈料一年後,那大樹竟為他們帶來驚喜,長出一個個大樹菠蘿來。無心插柳柳成枝,就像後來不期而遇的戲劇一樣。不時往社區中心活動的她有次於中心看到口述歷史劇招募,開始了她的新里程。從小小的世界進入大大的舞台,綠水青山以外觸碰到更廣濶的天空。這次又試着投入看看,雲卷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