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區探討
紅磡
跳到內容
主頁
八區探討
劇目詳情
研究計劃
關於我們
長者中心招募
投票結果
主頁
八區探討
中上環
北角
大嶼山
沙田
油尖旺
深水埗
紅磡
觀塘
劇目詳情
研究計劃
關於我們
長者中心招募
投票結果
中英劇團
ACT to GIVE
高對比模式
大
中
小
搜尋
暫停播放圖片
自動播放圖片
紅磡
地區背景
那些故事
當區節目
加入我們
紅磡
紅磡是位於九龍東南邊的一個填海地區,名字由來有多個說法,例如是建築工人在該處打出紅色的井水,又或是其海邊紅色的岩石。昔日,其突出紅色岩石的紅磡灣被陸續填平成為船塢。今天,連船塢也消失,區內建築以住宅為主,而三大殯儀館、九龍公眾殮房及多個殯儀相關的店舖仍集中於紅磡,殯儀業旺盛是不少人對紅磡的印象。
收起
打開
區內不少學校都有「前身是亂葬崗」的傳說,而座立於紅磡區的香港理工大學游泳池確確實實曾是「永別亭」,即停屍間。由於位置接近尖沙嘴火車站,能方便運送屍體至和合石,殯儀業因而在紅磡發展起來,成為有名的「大酒店」、長生店集中地。其實,紅磡本為工業重地,但隨着社會發展,昔日規模巨大的紅磡船塢現已成為黃埔花園,不少工業時期的歷史遺物亦已悄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香火仍舊鼎盛的觀音廟和仍以人手「畫飛」的寶石戲院。
紅磡人紅磡事
上一個
下一個
漫步紅磡
收起
打開
曹秀英(69歲)
「賣湯圓、賣湯圓⋯⋯」秀英小時候總是一面哼着,一面逗弄着籠子內的小白鼠。那時很快樂,家有電視機收看《麗的映聲》,還有雪櫃。六十年代住在蕪湖街,就讀對街漆務自由工會小學,在一幢唐樓裏上課,上體育課要去到京土柏公園,最難忘的地方是海心廟,廟在海中心,要乘駁艇才可抵達,那是家庭日的消閒好去處。廟旁的棚屋賣香噴噴的炒蜆,那滋味醬汁至今都忘不了!
七十年代,秀英一家搬離紅磡,但她婚後又重返,搬到黃埔花園,專心照顧家庭。四層高的樓房遂漸換成高樓大廈,樂見滿街興旺,也平靜目送「八佰伴」退場。承受了建設巨輪揚起的灰塵噪音,秀英終於見證今日港鐵黃埔站落成。
上一個
下一個
漫天灰雪黃埔街
收起
打開
黎素冰(79歲)
七十年代,整個紅磡土瓜灣都烏煙瘴氣。素冰起初來港租住的閣樓,就在高山道石礦場附近的唐樓,房東在房間上方自家搭建了狹小的空間,加一把纖幼的鐵梯上落。素冰常一手挽着盛飯菜的籃子,單手攀上閣樓。身手靈巧的姑娘結婚後搬到黃埔街唐七樓板間房,同樣沙塵滾滾,冬天煤灰似是漫天風雪般飄散,空氣中混有硫磺味,但為了方便丈夫到石礦場上班,他們也得逆來順受。
90年後搬到家維邨,鶴園街一帶,紅磡廣場的變化很大,從前商貿發展興旺,大貨車、貨櫃車多,近年旅遊巴、內地團湧現,商場人流日漸減少,吉舖反增多了。
這麼多年煙塵噪音從沒未停止,汚染工業去,地下鐵路又來;從家中的窗外望,當年的煙花海景,因臨海豪宅遮擋已縮小了。
上一個
下一個
回望銀漢街
收起
打開
徐嘉誠(60歲)
嘉誠小時候覺得紅磡區很髒,記得大環山水泥廠、木廠街牛棚牛骨廠,還有國華戲院前那幾間雞鴨毛加工廠,弄得周圍環境毛屑紛飛,灰塵撲面。
最討厭是銀漢街那間牛皮廠,總是傳出一陣陣的腐肉氣味,夏天更噁心,回想起來彷彿還縈繞在鼻腔裏。家位於同一條街,嘉誠小時候總是衝鋒似的急步爬上鉸剪樓梯,飛身入家門。母親是包租婆,「大概有三四百呎吧,我們五兄弟姊妹同住之外,還分租給其他人,廚房裏有很多火水爐,一排十多個非常壯觀。」再醜、再臭,也有漂亮的角度 —— 家中的海景大窗正向啟德機場,每天都可以看到飛機升降,天氣好的時候畫面就更美。
最難忘一回目睹飛機衝下海裏,馬上轉身去開收音機。大概是1967年秋的事故,一架國泰航機起飛失敗,衝出跑道墮海了,剎那間,響號四起,警車、消防車、救護車、消防船等紅藍燈號混閃,從四面八方朝事故地點駛去……
×
×
搜尋
×